九大券商獨寵成長 看滬指下半年1950-2400點
2013年上半年,滬綜指先揚后抑,并且在6月底出現了慘烈的殺跌,投資者對下半年的市場預期由此陷入極大的混亂中。從各家券商2013年的中期策略看,出于對經濟的擔憂,基本都對中期行情保持謹慎,并強調捕捉結構性機會的重要性。在指數層面,券商對下半年滬綜指運行核心區間預測的均值為1950-2400點,非周期成長股仍然是核心配置的首選。
宏觀經濟:警惕二次探底
一季度的旺季不旺,以及二季度經濟復蘇腳步的停滯,都令券商對今年下半年的國內經濟運行保持高度謹慎,并認為經濟下滑將成為市場下行的最重要潛在風險。
從宏觀角度看,安信證券在策略報告中指出,A股市場未來最容易出現風險的不是流動性層面的變化,而是經濟基本面預期的變化。經濟預期的調整同時可能引發一系列政策調整,預期下半年的市場驅動力將出現變化,預計出口和房地產投資減速將是觸發經濟調整的主要原因。
從觀層面考量,光大證券認為,企業主動去庫存可能導致宏觀經濟出現二次探底。光大證券指出,經濟增速下滑不等于二次探底,二次探底的準確定位應該是新一輪主動去庫存。主動去庫存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蕭條,企業主動降低開工,降低庫存累積增速。在界定主動去庫存方面,光大證券認為首先可以從數據角度出發簡化為兩個指標的同時下行——CPI增速以及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速。而從邏輯的角度出發,是否開始主動去庫存的標志有三:一是總需求下滑帶來通縮壓力,CPI和PPI增速進入環比負增長密集區;二是進口數據明顯回落;三是信貸需求回落。
光大證券同時指出,雖然現在斷言進入第二輪主動去庫存還為時尚早,但只要宏觀經濟持續下滑的態勢繼續,二次探底不過是時間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始于去年四季度的本輪溫和復蘇持續時間較短,因此以往那種需要至少一年以上下滑才會進入主動去庫存的規律或被打破。
在經濟未來運行節奏方面,中原證券表示,經濟結構性衰退來自資產負債表的去杠桿化。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聯動中,“投資-產能”在金融領域的映射是“融資-債務”,投資擴張與產能過剩必然對應了融資的膨脹及債務的堆積。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必將經歷以下幾個階段:債務去杠桿-流動性收縮-經濟進一步衰退-衰退性寬松。
流動性:難回寬松格局
6月底的市場暴跌,與投資者對流動性趨緊的預期明顯相關,流動性預期也成為左右短期市場走勢的最重要變量。展望下半年,券商對流動性環境整體偏向悲觀,不同之處僅在于對資金面趨緊程度的判斷有所差異。
中金公司認為,三季度市場資金面狀況將較上半年進一步趨緊。理由在于,上半年外匯占款上升趨勢難以持續,國內社會融資總量和M2增速將放緩,QE退出預期導致國際資金風險偏好下降并退出新興市場;與此同時,三季度又是信托、理財和地方融資平臺集中償付和展期的高峰期,融資資金需求和市場利率將有所上升;此外,政策也顯示出了對經濟放緩更大的容忍度,并且明確表示不希望用顯著加大增量貨幣的方法提振經濟;而現實的問題還包括,上半年貨幣信貸增速偏快,房價上升速度也較快,CPI下半年也將有所回升。基于上述多項原因,預計下半年貨幣和融資政策顯著放松的可能性很低。
對于股市而言,三季度IPO有望重新開閘,部分股市二級市場資金將分流至“打新”市場,同時三季度依然處于限售股解禁和減持高峰期,因此預計股市資金面也將較上半年有所收緊。
中銀國際則在策略中表達了對流動性比較中性的觀點。他們認為,放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流動性的拐點已至,但發生極端擾動的可能性較小。國內因素可能導致未來數月人民幣幣值預期調整,進而影響資本流入和外匯占款。恰逢此時,央行似乎正在推動債券市場的去杠桿化。總體來看,未來兩個月A股市場的流動性可能較為緊張,之后有望恢復到緊平衡的狀態。
招商證券[]是券商中對于未來的流動性環境較為樂觀的。招商證券認為,流動性中長期內仍可能相對寬松,但邊際改善過程可能告一段落。鑒于美元升值和國際大宗商品下跌的中長期判斷,全球通脹壓力不復存在,預計中長期內貨幣政策相對寬松的條件是具備的。但下半年隨著美國QE退出日益臨近,外資流入國內傾向將減弱,而且國內貨幣供應增速已超出了年初央行目標,下半年有可能放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