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政策不會再現 下半年仍是結構性行情
上證指數
6月,股市大幅下跌。經濟數據低于預期、流動性趨緊、美國退出量化寬松的預期,在這三大負面因素疊加的影響下,A股市場毫無抵抗一路下跌。臨近年中,該如何看待低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如何看待新興行業和傳統行業的估值差異?未來是否會出現風格轉換?日前,證券時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博時基金股票投資部價值組投資總監、博時主題行業基金經理鄧曉峰和上海從容投資公司董事長呂俊。
下半年經濟增速或7%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上半年,經濟復蘇力度弱于預期,如何看待經濟低速增長的現狀?
鄧曉峰:我們在去年年底預期今年是弱復蘇,但實際情況要差一些,主要原因是新一屆政府下決心調整經濟結構,并采取措施控制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使得經濟增長低于市場預期。
呂俊:從“三駕馬車”的角度來看,出口方面,現在美歐仍在去杠桿的階段,而中國的人口紅利從2010年就開始消失,國外需求疲軟加上中國的競爭優勢減弱,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持續下滑。
投資方面,2008年的4萬億投資,對當時體質還比較虛弱的中國經濟來說是一劑猛藥,雖然短時間有療效,但長期負面的效果正在顯現,造就了平臺債、房地產、產能過剩的三大風險。即使未來政府繼續推進城鎮化,但城鎮化不是城市化,重點在于結構性改革,所以未來傳統領域的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會持續下降,但新興產業會帶來一定的投資機會。
消費方面,消費是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但目前還看不到明顯改善。新興產業的消費增長空間會比較大,但消費端的反應是滯后的,需要在社會保障、經濟結構等改善后,消費端才會有真實持續的增長。
全球的經濟結構都在改善,中國經濟低速增長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從高增速突然轉為低增速,這種改變給人的感覺會更痛苦一些。但低增速也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政府從追求數量的增長,轉變為致力于質量的改善,長期來看有利于經濟的穩健發展。
低增速并不可怕,比如美國,每年的GDP增速也就幾個點,但是企業很健康,因為它的經濟不是依靠投資和貨幣堆積起來的。
證券時報記者:下半年的情況會怎樣?
呂俊:預計經濟下半年還會維持低增速,在低增速中尋找結構性的突破。放長眼光來看,我們不必過多的關注數字,如果只看數字,就會陷入強烈的悲觀,我們要緊密跟蹤改革的方向與內容,在改革中找到希望。
鄧曉峰:從大概率上來說,下半年投資難有大幅度反彈,經濟增速可能維持在7%左右,不過也有可能下一個臺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