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科技股可借鑒巴菲特經驗
1999年5月19日,A股市場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科技股炒作熱潮。14年后的今天,科技股行情又起波瀾,作為代表的創業板指數頂住各種壓力,連續放量上漲。
回首14年前的那一輪科技股行情,網絡概念貫穿始終,龍頭股上海梅林在短短8個月內大漲558%,可謂紅極一時。不過,上海梅林在這輪行情中創下的33.26元的最高價,卻成為此后14年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即便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其股價也僅及最高價的一半。昔日科技龍頭股的落寞,在令人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引人深思。
而本周一,在香港上市的國內網絡巨頭騰訊控股股價一舉突破300港元大關,創出歷史新高,市值達到5735億港元。騰訊控股2004年上市,此時網絡股早已風光不再,但此后9年,其股價卻上漲了91倍!騰訊控股用事實告訴我們,投資科技股重要的不是選好時機,而是選擇好的對象,后者才是成功的關鍵。
股神巴菲特曾長期排斥科技股。然而,在科網泡沫破滅11年后,巴菲特卻斥資107億美元購入IBM股票,首次染指科技股。此時IBM剛好成立100年,股價也攀升到歷史高位。從巴菲特買入后至今,IBM累計上漲了近30%。這一事實再次告訴我們,投資好的科技股,不嫌晚,不怕高。
上個世紀的一場互聯網革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此后的各種科技技術也日新月異:從頁巖氣技術到移動互聯網、從3D打印到石墨烯……每一項新技術的應用,都會再一次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而在2011年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曾表示,如果可以再活50年,將買入科技股。這句話換一種方式來表達,或許可以理解為:未來50年將是科技股的天下。
如果說,本輪A股市場的科技股浪潮符合全球日益加快的科技創新大潮流,符合全球股市的新熱點,同時也符合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趨勢,與14年前的網絡股行情具有相似的背景的話,那么,14年前網絡股泡沫破滅的警鐘也在時刻提醒我們:不要踩到偽科技股的地雷,不要陷入市場的狂熱。要做到這一點,股神的經驗值得借鑒:步子慢一點,讓優秀的公司自己證明自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