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跑贏災區通訊競賽 信令爭奪再引爭議
一夜之間,微信從被運營商指為“搶飯碗”的對象,搖身變為在蘆山地震災區對外傳遞信息最靠譜的通訊工具。
作為三大移動運營商的聯通和電信,在地震發生后約兩個半小時,就相繼通過四川分公司的官方微博向用戶建議,盡量用微信和災區民眾取得聯系。
本報在災區進行報道的記者證實,在電話與短信無法進行正常通信的情況下,微信成為與后方保持暢通聯系的最重要工具:來自災區的文字、圖片甚至視頻,源源不斷地通過微信迅速將一線災情傳遞到后方。
專業人士分析稱,本次地震災區通訊競賽中,微信比電話和短信更靠譜的原因,實際上與運營商在同等條件下,對于基站資源的分配有關。
“在給定的基站資源下,運營商如更多地將資源按比例分配給微信,那其通訊能力就會更好,”游友移動創始人李劍波對本報記者稱,“但當運營商的基站資源更多地向微信傾斜后,同一基站的電話通訊就會相應地受到影響。”
李劍波在創業前曾在國內某大型通訊供應商工作,對基站資源有較多專業研判。他進一步對本報記者分析,微信在災區比電話更暢通的情況,對于此前可能沒有接觸過微信的部分當地受災民眾來說,可能并不公平。
從今年初開始,微信與運營商在收費問題上的爭議背后,實則圍繞著一個專業名詞展開:信令。所謂信令,就是在電信網的兩個實體之間,傳輸專門為建立和控制接續的信息。
“兩個用戶之間打移動電話,基站通過信令尋呼找到用戶,并告訴用戶對其分配了哪些資源,何時可發起連接等等,”李劍波稱,“而手機則需要向基站回復的內容,也通過信令傳遞。”
而在同一基站下,信令資源是不變的。李劍波稱,無論用戶選擇電話、短信或者微信等任何通過基站傳遞的通訊手段,其對信令的需求則是必須的,在其情況下,就產生了搶占信令資源的問題。
“由于微信會頻發地向服務器發送心跳包,告知其目前的狀態,所以導致了對于基站信令資源的頻繁占用,”李劍波解釋,“而相同情況下,兩個用戶間打電話,只需在撥通時使用信令資源,此后無論通話時間多久,都不會產生對信令的開銷。”
一位供職于華為的技術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從華為的提供基站技術來看,打電話所消耗的基站資源與發一個微信內容所消耗的基站資源是接近的,而且微信采用的UDP包,在同等基站資源下,其用戶容量也確實會比電話用戶要大一些。
“好比兩個人每頓的飯量差不多,但一個人每天要吃十幾頓,另一個只吃三頓,因此每天前者對資源的使用就要大得多。”上述技術人士比喻。
“瓶頸是基站容量,”一位就職于高通的業內人士也對本報記者分析,“由于語音信道較少,但災區可能還是打電話、發短信的用戶較多,所以在電話阻塞的情況下,使用3G網絡通過微信傳遞消息就顯得較通暢。”
李劍波在地震后向公眾建議,盡量不要使用3G網絡接入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以使電話用戶更公平地獲得有限的信令資源。這條建議曾被李開復等IT知名人士轉發。
但部分人士并不認同李的建議,認為既然微信暢通,就應該鼓勵更多的用戶使用微信而非電話進行通訊。
事實上,聯通和電信四川分公司的官方微博,也確實在地震發生后不到三小時,就建議災區人士多使用微信和微博傳遞消息,“把電話通道留給最緊急的人”。
但李劍波和IT人士項立剛都認為,多用微信就意味著將擠占電話在基站內的信令資源,所以鼓勵多用微信,恰恰會進一步導致電話的接通率走低。
“運營商是為了保障通訊的,災區的現實情況顯示微信確實暢通,而運營商此時就被迫鼓勵更多用戶使用微信。”李劍波如此分析上述官微的發布原因。
因此在基站資源給定的前提下,運營商對資源的分配就顯得格外重要。
“運營商如果能評估微信在受災群眾中的普及程度,那對于合理分配基站資源將極為重要,”李劍波稱,“如果微信、微博等真的在受災者中很普及,那將大部分基站資源分配給它們就沒有任何問題,但若受災者對電話和短信使用更多,那應該首先滿足他們的通訊需求。”(陳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