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家IPO中止審查背后:券商延期自查各懷心機
“與撤回IPO申請不同的是,企業中止審查的背后實際上帶有博弈的成分。說白了,延期提交IPO自查報告只是一個緩兵之計,大家都在打各自的小算盤。”4月8日,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負責人對本報記者直言。
據證監會最新披露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報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顯示,截至4月3日,已經提交了IPO自查報告的擬上市企業共計有612家。此外,中止審查企業和終止審查企業分別有109家和167家,合計達276家。
“據我們估計,在第二批IPO核查截止日到來之前,終止審查的企業數量或將超過200家以上。”上述券商投行部負責人稱。
此前,根據證監會窗口指導,對這些在3月31日截止日期實在無法完成自查的企業可以“先中止審查、隨后補交自查報告的規定,補交報告的截止日期為5月31日”。
不過,截至4月3日,仍有3家IPO擬上市企業既沒有提交自查報告,也未提出中止審查的申請。
券商延期自查各懷心機
“撤銷IPO申請主要是因為企業不符合發行條件了,或者是中介機構不愿冒險了,干脆撤回了事。但是,中止審查背后的原因就不盡相同。像我們公司一個項目盡管自查已經結束,但是因為有個稅收問題仍未解決,就提交了中止審查的申請,看看能不能拖到最后再提交自查報告。實在不行的話,只能終止審查重新來過了。”前述券商投行部負責人如是說。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與此前一周僅6家企業中止審查不同的是,上周中止審查企業數量大幅飆升,一周之內便激增了103家。
上述券商投行部負責人分析認為,就上述企業而言,不能按時完成財務核查的理由恐怕是難以成立的,其背后可能是業績下滑了但還想再觀望一下,或許還有其他的難言之隱。
“這些企業最終是否撤回IPO材料,如今恐怕還在激烈的商討過程中。雖然主板和中小企業沒有業績滑坡撤單的硬性規定,但是,業績標準也會有個度。如果報告期內業績滑坡超過50%的話,哪怕已經過會的公司恐怕也難以通過這次的核查關。”該負責人稱,“正因為業績出現了大幅下滑,但又不涉及發行條件,就想押后等等再看看。”
而對中海信托、重慶銀行、大連銀行、首創置業等主板擬上市企業而言,其中止審查背后,更多的是與政策管制原因有關。“反正尚不知何時才開始審資料,何必著急趕著時間點報自查報告?”該人士表示,“反觀,已經過會的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實在是因為保薦機構難以下財務沒問題的結論,還是因為點太多工作量太大沒法及時完成自查,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涉農擬上市企業,因核查難度較大而中止審查或是最主要的原因。“像綠大地、新大地、萬福生科(300268),都是涉農的企業,農業企業規范性較差,供應商和客戶中自然人比例大、核查困難,加上免稅政策多造假成本相對較低。因此,投行做農業企業項目的風險遠較其他行業更大。中止審查也就不足為怪。”該人士直言。
國信11家中止審查居首
值得一提的是,在109家中止審查的擬上市企業中,國信證券以11家企業在手高居全部券商首席。
“我們認為,在證監會5月31日第二批抽查的10家企業中,仍會參照第一批的抽查標準,問題券商項目仍將是抽查的重點。”前述券商投行部負責人表示。
另據證監會保薦信用信息披露,僅自去年以來,證監會已對包括國信證券在內的7家保薦機構采取了9次出示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其余6家券商分別包括光大證券(601788)(601788.SH)、中信證券(600030)(600030.SH)、國泰君安、愛建證券、東方證券、太平洋(601099)證券(601099.SH),其中中信證券、光大證券和國泰君安也各有4單IPO項目中止審查。此外,愛建證券和太平洋證券各有一單項目中止審查。
前述券商投行部負責人還稱,在隨后展開的IPO復查中,證監會將對企業在申請材料中的不合規內容會進行備案,但對于由于企業自身發展原因選擇暫停上市的,證監會并不會對其具體原因進行追蹤,除非其重新提交上市申請。
“據我們了解,此次復查的重點并不是擬上市企業業績,而是關注其信息披露是否充分。”該負責人強調。
此前,證監會也要求中介機構在核查過程要明確人員、時間、過程,獲得的核查證據,要落到實處。此外,自查工作底稿的編制,完整、格式規范、標示統一、記錄清晰,證監會在復查時會對照工作底稿。“不過,第二批10家企業的復查最快也等到6月份以后。”該人士稱。(曉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