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預期未能如愿 反彈主題隱憂浮現
春節以后,在兩會政策和經濟復蘇的美好預期下,市場維持活躍,環保、信息等題材板塊表現搶眼。不過,兩大分項指數卻從蛇年年初便出現了背離走勢。從2月18日開始,上證指數上沖至2444.8點后見頂回落,此后10多個交易日內最大跌幅超過7%,但同期創業板指繼續上行,最大漲幅接近10%。
以藍籌為核心的上證指數和以中小市值個股為核心的創業板指數走勢出現明顯分化,必有一方為謬。周二,創業板指大跌3.37%,報收839.84點,幾乎將蛇年以來的漲幅吞噬殆盡。至此,權重板塊與中小市值個股雙雙見頂回落,正式宣布2444.8點成為階段性高點,反彈告一段落。
重新審視三大反彈主題
去年12月份以來的反彈行情經不斷發酵,逐步形成了城鎮中國、軍事中國、美麗中國三大反彈主題或邏輯。但這三大主題均存在硬傷與隱憂。以水泥、地產為主軸的城鎮中國概念,其核心是投資拉動,顯示我國經濟增長仍然倚重投資,經濟轉型之路曲折。而以節能環保為主軸的美麗中國概念,意味著我們必須為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改善付出較大的成本與代價。而以航天軍工、信息建設為主軸的軍事中國概念,表明我國周邊的不安定因素增加,經濟增長的外圍和平環境受到一定干擾。投資者在持續的樂觀情緒中不斷挖掘積極因素,但在樂觀之后,市場正重新審視三大反彈邏輯的隱憂。
最先反思的是城鎮中國邏輯。中國經濟若過度倚重房地產,未來經濟轉型之路更漫長;若調控房地產的實質性政策出爐,則地產股面臨沖擊。從去年1月開始,以“招保萬金”為代表的地產股上升乏力震蕩下行,隨后在“國五條”調控措施的打擊下持續下跌。和地產板塊密切相關的銀行股也在春節前開始調整,此后平安銀行雖創出新高,但其他銀行股均向下擊穿了中期均線。從指數走勢看,以銀行、地產為核心的上證指數率先結束了本輪反彈。
當城鎮中國概念受到市場質疑的時候,軍事中國、美麗中國卻受到了熱烈追捧。在領土爭端、霧霾天氣等事件驅動刺激下,航天軍工、航天信息、節能環保個股持續拉升,許多中小市值個股表現活躍。不過,概念性炒作多為短期資金行為,缺乏業績增長的有效驗證,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昨日環保、軍工跌幅均超過3%。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增強軍備還是大力發展環保,對于整個經濟增長而言都是一種成本,和科技創新帶來的實質性增長不可同日而語。
超預期政策驚喜未現
3月上旬兩會召開,政府工作報告中并沒有超預期的政策驚喜,或者說市場對政策已充分挖掘。加之新公布的2月份經濟數據不盡如意,政策目標與經濟數據存在多重背離,令市場憂慮情緒增加。
首先,GDP增速目標與預測值背離。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7.5%左右,并且指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不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發布“朗潤預測”,28家機構預計一季度GDP增速簡單平均為8.1%,這表明市場情緒遠遠樂觀于政府。若政府目標增速更切合實際情況,則意味著二、三、四季度GDP增速面臨下降風險。同時,政府更加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也意味著GDP目標增速下降容忍度的提高。
其次,貨幣投放與M2增速背離。2月份廣義貨幣M2余額99.86萬億元,同比增長15.2%,高于去年任何一個月份增幅(去年9月份最高為14.8%),顯示前兩月貨幣投放較快。不過,今年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目標擬定為13%左右。較去年預定目標低1個百分點,較去年末實際低0.8個百分點,若貨幣投放按目標實現,意味著未來M2增速可能下降。
第三,外需復蘇與內需不振背離。前兩個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長23.6%,較去年同期高16.7個百分點,同期進口僅增長5%,持續在低位徘徊,其中2月當月同比大幅下降15.2%。前兩月,社會消費品同比增長12.3%,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2.4個百分點。最新數據表明進口和消費均增長乏力,表明我國經濟向內生型轉變仍需巨大努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