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A股牛熊難辨 三維度最大化震蕩市收益
對沖利器穿越牛熊之“矛”與“盾”
目前其實并不適宜討論整體市場的多空方向。畢竟,宏觀經濟走向并不明晰,市場趨勢難以明朗。但是,市場“不太差也不太好”的階段,卻又令投資決策現實地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若要丟掉“想贏怕輸”的心理包袱,不妨充分利用市場的對沖功能,即在大趨勢未明的情況下,把握明朗的結構性矛盾——看多一部分品種,同時做空另一些品種,力爭在策略上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
3月A股牛熊難辨
進入3月份后,A股市場震蕩加劇,多空分歧明顯加大,但雙方卻都難以獲得足夠的支持。
支撐本輪市場上漲的邏輯有二:其一,經濟復蘇加上通脹處于低位,構成較好的宏觀環境;其二,IPO暫停,市場供給壓力明顯減輕。目前看,經濟復蘇的態勢沒有發生改變,剔除季節性因素的影響,通脹水平也未到達警戒位置。與此同時,新股發行也仍處于暫停狀態。由此看,支撐本輪市場反彈的邏輯仍然成立,看空市場顯得時機并不成熟。
當然,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一些變化也在悄然發生,這令部分投資者看多市場的底氣出現動搖。一方面,2月份經濟數據已經出臺,顯示經濟弱復蘇的格局未發生變化,加之房地產調控“國五條”出臺,以及持續存在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壓力,令弱復蘇轉向強復蘇的預期大幅走低,進而強烈抑制了資金的看多熱情。另一方面,2月CPI增速達到3.2%,雖然有春節因素的擾動,但這一數值仍然明顯高于此前市場2.9%的一致預期。即便未來隨著春節因素消退,CPI增速有望在3月重新回落,但2月數據仍加重了市場的通脹擔憂。
因此,在沒有新的利多因素出現前,A股市場暫時恐怕難以擺脫震蕩的走勢。多空之中的任何一方,目前其實都沒有“必勝”的把握,也同樣沒有“必敗”的條件。分析人士預期,4月之前的A股市場很難選擇出清晰的方向。由此,眾多投資者也背上了“想贏怕輸”的包袱,隨著市場起落漸成驚弓之鳥。
把握三大結構性矛盾
如果放在以前,多數資金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恐怕都會選擇離場觀望。但在融資融券規模持續放大的今天,其實投資者完全可以利用市場的多空矛盾進行對沖操作,并且很可能據此收獲更大的利潤。
從具體策略看,既然整體多空方向并不清晰,那么不妨圍繞當前市場已經顯現的主要矛盾進行對沖布局。分析人士指出,估值對業績的反應程度、通脹水平判斷以及大小非增減持方面的市場供給,應該是當前市場最主要的三個矛盾。
首先,利用估值結構差異對沖。目前全部A股的市盈率(TTM)為14.38倍,整體來看風險并不是很高。但具體而言,創業板和中小板代表的小盤股受制于2012年凈利潤的整體下滑,以及近期股價的大幅上漲,相對于整體市場特別是大盤股的估值溢價已經到達歷史高位。短期而言,小盤股估值繼續走高的動力基本消失,因而對此類股票中估值特別高的個股進行融券操作的勝率應該不低。與此同時,以滬深300為代表的權重股仍處于當前市場估值洼地,下跌空間有限意味著對其建立多頭倉位的風險不大。
其次,通脹主題貫穿始終。在人口結構變化的特定環境下,中國經濟增速長期面臨通脹壓制已經形成一致預期。既然通脹增速或快或慢都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向上的趨勢,那么必須消費品在此過程中的機會也應該顯著大于風險,由此,醫藥、農業、部分食品飲料、商業零售等板塊內的個股具備趨勢性做多的基礎。與之相對應,如果以通脹為出發點進行多空布局,那么對那些未來可能因為貨幣政策收緊預期而受到負面影響的行業股票,無疑應該適當建立空頭倉位,這些個股主要應該包括那些資產負債率高于正常水平的強周期股。
最后,增減持提供多空方向。在IPO暫停的這段時間,二級市場的結構性供給壓力其實并未下降,主要代表就是大小非減持。統計顯示,今年2月以來,重要股東共通過二級市場減持130.12億元股份,其中減持力度較大的個股無論是從短期的供求壓力,還是從中期的發展前景看,都應該成為融券做空的重要觀察對象。當然,那些被顯著增持的個股,也將因為同樣的邏輯而值得多方積極關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