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效應顯著 持股過節成機構共識
每逢春節長假,投資者便糾結于持股還是持幣過節,今年適逢A股大幅反彈,市場強勢格局一覽無遺,但累積過大的漲幅也令投資者擔心深幅調整時刻的到來。目前各大券商對于后市走勢相對樂觀,持股過節已成為主流建議。
春節效應顯著 A股上漲概率大
目前支持A股反彈的因素并未改變。從基本面來看,1月PMI反映制造業改善趨勢仍在繼續,而由于1-2月份工業增加值等數據集中在3月公布,經濟復蘇判斷在短期難以證偽。從政策面來看,改革紅利仍在不斷釋放,產業扶持政策陸續出臺,在兩會之前,針對房地產的進一步調控政策料不會出臺。目前唯一令投資者擔憂的是技術面,由于滬綜指始于1949點的反彈期間并未經歷一定規模的調整,因此,場內獲利浮籌較多,投資者普遍擔憂深幅調整不期而至。
不過,根據歷史經驗來看,在技術面與政策面相左的情況下,政策面往往對A股走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短期只要不出現超預期的抑制性政策,A股強勢的格局大概率將延續。
這一點從統計數據中也能得到印證。根據興業證券的統計,若以年前最后一個交易日作為節點,對過年前5個交易日,過年后5個交易日,以及前后10個交易日的指數表現進行統計,可以發現在1993-2012年期間,只有1994年、1995年及2001年持股10個交易日的絕對收益為負,且這三年都是在大熊市的背景之下。而自2002年以來,在連續11年的春節前后10個交易日內,市場都取得了正收益,且平均收益率為5.4%。興業證券首席分析師張憶東認為,過年期間流動性的寬松是春節效應的主要原因;僅從數據的角度而言,持股過節幾乎穩賺不賠。
持股過節為上策
當前市場強勢格局明顯,而機構基于對A股中長期走勢的看好,也普遍支持一般投資者持股過節。
銀河證券首席分析師孫建波認為,當前股指臨近2500點,技術性波動的風險加大,但個人投資者的情緒有剛剛啟動的跡象,春節后流動性的季節性改善,以及國際風險偏好的提升,使得A股市場中期依然看好,因此可把握好結構,以持股過節為主。
東興證券分析師孫征也認為節前持股是上策。“自經濟從去年8月份回暖以來,主要宏觀數據如PMI、PPI等均處于持續復蘇中,投資者對經濟復蘇的信心也在逐漸恢復,給股市的上漲帶來了內在動力。外部資金源源不絕的進入股市,郭主席在2012年布局的QFII大擴容終于收到成效,QFII和RQFII資金持續流入股市,使得藍籌股終于開始恢復其合理的估值水平。一月份信貸資金大幅增長,無風險利率水平的下降,也促使風險資金向證券市場轉移。去年12月以來的上漲行情,以凌厲強勁的走勢延續至今,在歷史上也比較罕見。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外部市場和經濟環境沒有出現意外的負面影響,A股市場在春節前后依然有很大可能會維持今年以來的強勁上漲走勢,因而節前投資者仍可以放心持股。”
東方證券研發中心總監魏穎捷則相對謹慎。“節前的逼空上漲一定程度上透支了節后的漲幅,2400點上方可以明顯感受到阻力在加大。一方面,銀行、資源、地產等權重股已經完成主升浪,機構倉位達到上限,進一步加倉的空間已然有限。另一方面,產業資本1月凈減持額環比翻番,需警惕溫水煮青蛙的效應。特征上,近兩周二八分化開始加劇,也是反彈第一階段進入尾聲的信號。其他諸如新增信貸指導、樓市調控、平臺清理等存量利空偶有發作,節后出現調整在情理之中。”
魏穎捷進一步指出,“不必過于擔憂反彈終結,支持此輪反彈的核心——政策紅利、預期紅利仍未釋放完畢,即使指數空間有限,結構補漲機會也依然存在。策略上,節前投資者不妨適當降低倉位,半倉過節為宜。具體配置上,可重點關注大部制改革下的細分機會,重點如金融改革、鐵路、通訊這塊,季節性機會可留意水泥等強周期品種。 ”
(記者 曹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