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格局料延續 個股分化或加劇
從1949點到2440點,滬綜指高歌猛進。從昔日“白菜”股到今日“明星”股,銀行股攻勢凌厲。品味了強勢反彈的“甜蜜蜜”,“銀行股獨大”也帶來些許“心慌慌”。其實,本輪銀行股反彈已不是單純估值修復,還與杠桿套利密切相關,因此呈“反常”強勢。鑒于經濟企穩、政策偏暖等反彈根基猶在,A股短期強勢格局有望延續。不過,個股分化或逐漸加劇,投資者應圍繞年報業績、政策刺激及補漲動能三條主線深耕個股。
本輪反彈銀行股持續走強事出有因。首先,經濟復蘇和年報行情成就銀行“蜜月”。經濟企穩態勢令強周期的銀行股顯著受益,基建項目持續上馬令銀行資產質量預期改善。在年報行情不斷升溫的當下,銀行股良好的基本面具備反彈底氣。其次,長線資金對銀行股情有獨鐘。產業資本、QFII等中長線資金吹響本輪反彈“集結號”并成功演進為逼空行情,此類資金向來對銀行股青睞有加,其偏好對市場熱點又具備極強指示作用,由此形成銀行股增倉與上漲之間正反饋。另外,衍生品利潤提升資金對銀行股操作熱情。目前A股對沖現貨標的均為大盤指數,銀行股在指數中又占較大權重,不少資金選擇推高銀行股并做多衍生品從而獲取雙重利潤,成就銀行股反常強勢。
由此可見,本輪銀行股上漲動力,已不僅僅局限于估值修復,還緣自情緒性搶籌和杠桿套利推動。特別是,憑借滬深300指數中的較大權重,銀行股正成為多空在股指期貨市場廝殺的重要戰場,不排除多頭通過持續拉升銀行股撬動指數,從而在股指期貨市場獲利的可能。這種借助銀行股“逼空”乃至“殺空”的手法,很可能是當前銀行股“綁架”指數關鍵原因。所謂“空頭不死,多頭不止”,當前銀行股反彈高度恐怕已不再簡單取決于市凈率,還要看期指空頭何時舉手投降。
在經歷前期“齊漲共跌”后,“金融獨漲,個股回撤”分化格局愈發明顯。一方面,銀行股攜手券商保險股持續飆升;另一方面,個股跟漲意愿不強烈,不少股票甚至逆勢回調。盡管上周以來指數持續創出反彈新高,但下跌個股占比有逐漸上升之勢。以銀行為代表的權重股與中小盤股之間的分化開始加劇,部分資金“恐高”苗頭顯現。
目前市場運行環境依然偏多,反彈根基并未動搖。在基本面上,1月PMI反映制造業改善趨勢仍在繼續。鑒于1-2月工業增加值等數據集中在3月公布,經濟復蘇判斷在短期內難以被證偽。在政策面上,改革紅利仍不斷釋放,產業扶持政策陸續出臺,市場預期兩會有望不斷激活熱點。在資金面上,央行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運用,有利于平緩資金價格短期波動,疏解春節期間資金面壓力,為A股市場營造良好氛圍。在熱點輪動上,“煤飛色舞”再現,中游板塊崛起,反彈主力似有“換帥”跡象,如能成功接棒有助指數再攀高位。另外,歷史上A股春節前后往往表現強勢,這種“春節效應”降低投資者情緒大幅波動可能性。因此,短期市場系統性風險不大,整體強勢格局有望延續。
在反彈逾400點后,滬綜指存在一定休整需求,不排除強勢震蕩格局出現。近期個股與指數悖離愈發明顯,個股之間分化有所加劇。盡管大盤反彈趨勢尚未逆轉,但結構性特征日益顯著,預計年報披露將成為個股分化助推器及反彈后勁試金石。對投資者而言,宜圍繞年報、補漲、政策三條主線“深耕”個股。具體來看,關注年報業績優異且尚未被漲幅透支、受益政策利好且為產業龍頭品種;回避業績“地雷”、股價見頂及受利空壓制個股。(李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