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半首現新股單月零發行 IPO困境待解
編者按:11月將成為自2009年6月桂林三金(002275)發行以來近三年半首個無新股發行的月份。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IPO在審待發企業共計808家。其中,上交所主板155家,深交所中小板338家,創業板315家。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共有155家公司成功上市,若按這兩年的發行速度推算,目前在排隊的擬上市公司至少需要3年多才能消化完畢。
業內人士昨日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IPO家數堆積如山,不可能一直暫停,IPO重啟是必然的,不然股市就失去了融資功能。雖然IPO重啟對資金面有一定影響,但是預計管理層會出臺相應的政策作對沖。而且,對IPO重啟的利空也已被市場下跌有所消化,因此其對市場沖擊有限。
證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IPO在審待發企業共計808家。但自浙江世寶(002703)10月26日網上發行后,A股截至昨日再無新股發行。本周是11月的最后一個交易周,這也意味著11月將是近三年半唯一新股零發行的月份。記者昨天在采訪時了解到,機構新股配售比例或進一步提高;多位分析人士昨天指出,市場如此低迷,IPO難度在加大,如果市場繼續低迷,不排除年內新股發行繼續暫停,管理層應采取各種手段解決IPO困境。
IPO排隊企業突破800家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上周五,IPO在審待發企業共計808家。其中,上交所主板155家,深交所中小板338家,創業板315家。上周新增初審企業11家,其中,上證所新增3家企業,深交所新增3家企業,創業板新增5家企業。
滬市主板除了兩家電影“巨無霸”上影集團和中影集團外,還有服裝企業富貴鳥申報IPO,而此前已過會擬在創業板發行的廈門精圖信息技術遭“終止審查”。截至11月22日,創業板終止審查公司達到41家。
隨著IPO排隊企業的不斷增加以及巨大的再融資規模,市場對后期的融資壓力憂慮在加大。昨天,滬指下跌0.49%,創業板、中小板跌幅均超過1.5%,上證指數正逼近2000點大關。對此,華安證券分析師張兆偉對記者表示,“本輪下跌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問題,盡管管理層此前出臺了加快引入QFII和RQFII、差異化征收紅利稅等利好政策,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市場對巨大融資壓力的擔憂。”
昨天,中國人保開始在香港市場公開發售。據悉,中國人保此前一直謀求A股和H股同時上市,并于今年7月展開了非交易性全球路演,但由于A股市場低迷,人保最終決定先發行H股。人保集團在招股書中表示,還沒有向國內任何交易所提交上市的正式申請。
海通證券(600837)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微博]日前在其微博中指出,目前IPO公司之所以排長隊,首先是因為中國經濟處于高增長階段,其次是發行價居高不下,說明需求很大。市場是最好的定價工具。新股發行一定要讓投資者有明確預期,對發行的計劃規模等要讓投資者心里有底。
機構配售比例或提高
記者在采訪多位券商投行部人士時還了解到,機構在新股的配售比例或進一步提高。東部一家上市券商投行部魏先生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類似浙江世寶、洛陽鉬業(603993)首日的大漲讓管理層感到仍有必要進一步遏制炒新行為;為了抑制新股炒作,可能將進一步提高對機構投資者的配售比例。該消息昨天也得到了深圳一上市券商投行部人士的證實。
IPO新政自5月25日開始實行,其中規定:將網下配售比例提高至50%,網上不足時由網下向網上回撥,同時解除3個月限售期的規定。IPO新政實施以來,對市場走勢產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提高機構網下配售比例以及解除3個月限售期的規定。正是由于這兩個規則的改變,機構在新股申購階段能夠獲得更多的股份,而且首日流通量也由過去首發股份的80%增加到100%。
對于機構新股配售比例將擴大,昂諾投資投資部經理胡紅偉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遏制新股的爆炒,但是,對中小投資者來說未必是公平的,其對新股上市后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此前網下的配售比例已經提高過一次了,但效果不是非常明顯。即使機構的新股配售比例再提高,對抑制新股炒作也未必完全有用。”湘財證券市場研究總監徐廣福昨天對記者表示:“目前新股炒作的主要原因還是流通比例較低,除非是存量發行,否則新股當日很難反映真實的價值。”
IPO年內是否重啟未定
由于本周是最后一個交易周,11月將成為自2009年6月桂林三金發行以來近三年半首個無新股發行的月份。WIND數據顯示,截至昨天,A股已過會家數達99家,其中不乏去年底和今年初過會的公司。
下周A股將迎來12月的交易,IPO在年內是否會重啟呢?記者昨天采訪了多位券商投行人士,得到的回答均是“未定”。上述券商投行人士魏先生對記者表示:“目前沒有跡象顯示12月新股將繼續暫停,目前過會的家數近百家,還有排隊的企業超過800家,IPO家數堆積如山,不可能一直暫停。當然目前行情低迷,發行的難度確實在加大,這從浙江世寶發行規模和發行價格大幅縮水可見一斑。”
“目前管理層穩定市場的決心還是很大,如果大盤繼續萎靡不振,應該不會在年內重啟IPO。”東吳證券(601555)研究所所長助理寇建勛對記者表示。
證監會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雖然發審委工作會議暫停,但相關擬上市企業材料受理及初審都在正常進行。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共有155家公司成功上市,若按這兩年的發行速度推算,目前在排隊的擬上市公司至少需要3年多才能消化完畢,這也意味著當前的IPO項目,或許不得不面臨三四年后才能上市的窘境。
海潤達資產總經理仇天鏑則認為,IPO重啟是必然的,不然股市就失去了融資功能,但何時重啟,從國際經驗看,在熊市中融資很困難,一般都是在股市投資氣氛轉好時重啟。當然,由于已經過會的公司已經很多,如果不在年前上市,它們明年或許將要重新補充相關財務報表。
多種手段解決IPO困境
如果IPO在未來重啟,將給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國金證券(600109)分析師楊建波認為投資者無須過分恐慌。他昨天對記者說:“目前市場已經陷入極度低迷的筑底階段,如果重啟IPO,雖然對資金面有一定影響,但是預計管理層會出臺相應的政策作對沖;此外,對IPO重啟的利空也早已被市場下跌所消化,因此無須過分擔憂短期對市場的沖擊。當然,由于排隊的公司有800多家,如果市場在反彈后IPO發行加速,那對市場造成負面影響則是必然的。”
如何解決IPO堆積與市場低迷的雙重困境?張兆偉建議,繼續暫停新股發行,重新設計IPO規則,使真正優質的新股能夠發行,而上市后就變臉的劣質公司無法上市,此外,對明顯包裝上市的新股保薦人重罰,進一步平衡融資者和投資者的利益,更多的向投資者利益傾斜。
“首先,要加大對IPO公司的審核力度,不應讓上市后即變臉的公司輕易上市;其次,對于財務作假、隱瞞事實披露等違規情況,應加大對公司及保薦人處罰的力度。”昂諾投資投資部經理胡紅偉表示,“再次,部分有融資需求的公司可引導其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等方式來滿足其資金需求;最后,一些公司融資規模再小也想上市,主要原因是上市后可以再融資,因此對變臉公司再融資應一票否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