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證監會為護盤放松有效期限制 14只IPO未發行
按照證監會的相關規定,IPO(首次發行新股)審核過會的有效期為6個月,但實際上,今年以來卻有14只IPO的批文有效期已過,卻遲遲未啟動發行程序,而批文即將到期卻仍未有發行計劃的IPO數量更是多達34只,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些IPO過而不發?
14只IPO過而不發
“我們公司是于今年5月時IPO過會的,計劃等市場有所好轉時再啟動路演發行,時間可能是12月也可能是明年的1、2月。”北京一家軟件行業的創業板公司管理人員對記者說。
實際上,如果按照證監會新股發行程序,該公司如果選擇在12月或更晚的時間進行路演發行的話,那么其IPO批文實際上已經過了6個月的有效期。
早在去年7月時,證監會就曾規定,IPO審核過會的批文有效期為6個月,在IPO過會后企業和主承銷商可在有效期內完成發行上市。這也意味著,一旦逾期未發,IPO過會批文將失效,企業也將面臨著補交材料甚至是打回重審的風險。
不過,記者注意到,像上述北京某軟件公司這種逾期未發新股的IPO并不在少數。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至5月5日期間,已經審核過會但至今尚未發行新股的IPO數量共有14只;而6月5日前IPO過會未發行的企業數量更是達到了34家。這也意味著,IPO批文已經過期或一個月內面臨過期的IPO量達到了48家。
證監會為救市網開一面?
在上述48只IPO中,不乏像東易日盛、貴人鳥等知名企業。據悉,東易日盛與貴人鳥兩家企業已于5月9日在中小板和主板雙雙攜手過會,但至今尚未啟動發行程序,而今日離這兩家公司IPO批文到期只有5天。
分析人士認為,IPO過會到正式發行有6個月的緩沖期,發行人和主承銷商一般會選擇合適的時機發行新股。若發行時間確定在市場行情較好時,新股定價也會水漲船高,這樣可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募集資金。在IPO批文規定的6個月期限內未成功發行的企業,需要向證監會補交新的材料,而如果企業在此期間發生重大變故,甚至其IPO申請可能會打回重審,如此一來則大大增加了重新過會的風險。因此,在一般情況下,發行人和主承銷商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即便是市場行情不好,也會搶在IPO批文有效期到來前完成股票上市發行工作,確保企業成功上市。
既然如此,為何還有那么多IPO審核批文到期卻遲遲未發新股呢?
上述北京某創業板公司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因近期以來市場行情一直不好,出于保護市場的需要,對很多IPO過會已超6個月仍未發行的公司,證監會一直保持“默認”的態度。
“堵單”融資合計278億元
有分析人士指出:“盡管證監會一直否認為護盤控制新股發行節奏,但實際上今年以來,新股發行大幅縮減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在7月31日至9月28日期間甚至還一度出現了長達近兩個月的IPO發審空檔期,此舉也被市場廣泛解讀為監管層救市之舉。”
據統計,上述48只過會逾期未發或即將逾期未發的IPO中,融資規模最大的將近100億元;其次是海天股份,其融資規模達到了18.57億元,而48家企業合計的計劃融資金額更是達到了278.47億元。
“278億元的資金量對于整個市場而言并不大,但對于目前極其脆弱的市場,還是能夠起到明顯的沖擊作用,而且這278億元融資規模的IPO一旦啟動,其新股申購時會產生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吸金效用,屆時其造成的影響會更大,因此這些IPO遲遲不發,對于保護市場還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上述分析人士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