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漸得控制 “創富板”逐步縮水
自2009年10月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上市時,創業板最初擁有總市值約1400億元,到如今總市值一度突破9000億元。三年間,創業板公司創造了A股最高的發行市盈率、超高的發行價格及募集資金,并批量涌現出大量億萬富豪。
但至今,創業板新股“三高”現象已經不再如最初那樣明顯,而隨著股價回歸理性,曾因創造多位富豪大股東而被貼上“創富板”標簽的創業板,多位富豪的紙上財富也在不斷縮水。
“三高”漸收斂
2009年12月15日,創業板第二批公司發行時,高發行市盈率開始頻頻現身。金龍機電、陽普醫療等均創出百倍以上市盈率。一年后的2010年底,第二輪高潮中,沃森生物、新研股份等發行市盈率再度頻創歷史新高,新研股份更是創出150倍歷史最高發行市盈率。
但據Wind資訊統計,自2011年3月鐵漢生態再創超百倍發行市盈率后,發行市盈率開始逐級回落。今年以來,僅華錄百納于年初創出82倍發行市盈率,而絕大多數已降至50倍以下,甚至如科恒股份更是創出12.94倍歷史最低。即使在9月底上市的蒙草抗旱也剛剛超出20倍。
同樣,在發行市盈率下降后,發行價格也隨之下降。2010年底,湯臣倍健發行時,發行價高達110元,發行市盈率達115倍以上。而自2012年以來,發行價最高為南大光電的66元,即使如此,其發行市盈率仍僅為18.86倍。
超募資金方面,盡管仍有如南大光電出現大額超募現象,但自2011年如星星科技募資不足預期的現象也開始陸續出現。其中,擬募資高達12.10億元的銀邦股份最終僅募得資金凈額約8.92億元。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層25%規則成為限制新股“三高”的利器。該規則具體是指證監會規定,根據詢價結果確定的發行價格市盈率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發行人須補充披露相關信息,而證監會可要求重新詢價,或要求未提供盈利預測的發行人補充提供經會計師事務所審核的盈利預測報告并公告,并在盈利預測公告后重新詢價。
但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創業板“三高”回落更是市場低迷造成的。實際上,新股“三高”并非創業板獨有,而是A股估值整體偏高所帶來的普遍現象,其根源應在退市制度。長遠看,只有嚴厲的退市制度才能約束新股“三高”,但目前來看,包括新的退市制度也尚未對高價發行形成太大壓力。
紙上財富縮水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若不考慮實際控制人,僅對第一大股東為自然人的創業板上市公司進行統計,按照昨日收盤價計算,仍有231家創業板公司上市后令其大股東持股市值超過億元,其中35家創業板大股東身家在10億元以上。
而湯臣倍健大股東梁允超、智飛生物大股東蔣仁生、碧水源大股東文劍平等三位持股市值更是超過50億元。
但同樣來自Wind資訊統計,截至昨日收盤,355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總市值約為8299.58億元,而若以這些上市公司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其合計總市值高達12395.31億元,由此計算,截至昨日總市值水平已較所有創業板公司上市首日總市值合計減少逾4000億元。
若以二級市場股價漲跌情況來看,201家創業板公司昨日收盤價較其上市首日出現超30%下跌。其中,92家跌幅超過50%。總體來看,二級市場投資者多現虧損。
而股價下跌、市值縮水,也令上述很多大股東賬面財務出現縮水。如智飛生物,盡管其股價較20.20元低點已大幅回升近五成,但蔣仁生持股市值仍較其上市首日減少逾16億元。持有向日葵20858.52萬股的大股東吳建龍是市值損失最慘的富豪之一,若按向日葵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吳建龍持股市值同樣曾高達50億元,但截至昨日收盤,其持股市值已經大幅縮水至14億元左右。
一位私募公司負責人認為,業績表現不佳應是大股東財富大幅縮水的主要原因。但除了公司自身原因外,經濟不振,市場持續低迷也嚴重壓制了二級市場估值水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