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點危中有機 集中反應經濟轉型“陣痛”
近期,媒體對轉融通的報道逐步增多,從“第三輪聯網測試”,到“轉融通推出”,使得市場對證金公司和轉融通推出的關注度上升。然而,市場對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分歧較大,利好利空的爭論也是不絕于耳。
巧合的是,在“轉融通即將推出”的同時,上周五多方先是在2100點的爭奪中敗下陣來,創下2092.10點的三年半收盤新低,隨后是上證綜指昨日再度下跌1.74%,報2055.71點,直逼2000點關口,加上盤中以券商為主的金融類品種大幅下行,轉融通助跌不助漲的聲調再度升級。遭遇“寒流”的,真的是轉融通做空預期所致嗎?
證券公司最多可為市場帶來不到880億元資金。目前證券金融公司120億元凈資產的情況下,再利用借入次級債來擴大凈資本,最多可擴大融資融券規模985.7元億。而若不發行次級債,公司達到772.6億元雙融余額規模。假設985.7億元規模全是融資余額,扣除證券公司的現金抵押品后,證券金融公司可以給市場凈增加867.4億元的資金量。
轉融通成為A股市場的“里程碑”。轉融通業務將能使融資融券業務真正實現“兩條腿”走路,融券賣空獲利將不再只具備形式上的意義。而且,隨著轉融通業務的深入,投資者只有做多才能獲利的盈利模式將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從目前情況看,上證指數跌破2100點的低位,滬深300靜態市盈率低于2005年6月上證指數998點前后的最低市盈率18.37倍,并接近2008年1664點時的最低市盈率13.32倍。如此的低位,雖說迎來股指反轉還有不少困難,不確定因素因素較多,但做空的動能逐漸變小,融券業務可發揮的空間不大。而且,融資融券是“雙刃劍”,隨著股市估值風險的釋放,融資的需求會不斷增多。
從根本上來講,股市本來的面目就是經濟的晴雨表,的疲弱才是導致A股遭遇“寒流”的主要原因。
從最新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看,無論是CPI、PPI,還是項目開工量、工業用電量,以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利潤變現,都表明“經濟趨穩的基礎不牢固,經濟困難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中國經濟經歷金融危機后的四萬億投資,投資占GDP比重超過一半,所有的中國人都認為過去的方式已無法持續,經濟轉型是唯一出路。在這個背景下,業績更是出現明顯的下滑,導致A股重心的不斷下移。此外有機構預測,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增速或低于2%。
由此,股市提前反映經濟,一路下跌是情理之中。市場階段性下跌引發的“陣痛”,是經濟結構轉型的集中反應。從某種意義來看,當市場都開始看空時,機會可能就不遠了。
(張曉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