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存量資金集中調倉 反彈空間仍看量能
萬聯證券研究所策略部
盡管反彈略顯猶豫,但還是在觸及2100點之后走出了弱勢反彈行情,8月份的前6個交易日,滬綜指更收漲60點。我們認為,本輪反彈具有和試探性建倉的特點,而由于基本面觸底的復雜性和市場制度改革的疊加影響,反彈最終仍將較難轉化成反轉行情。
此次反彈的觸發點是8月1日官方公布的7月PMI數據,一系列數據顯示經濟可能正在筑底。官方PMI數據雖然不如匯豐PMI那樣大幅超預期,但兩者都呈現反季節性淡季不淡的特征。7月一直是經濟活躍度的低點,2005年到2011年間,7月PMI平均值為全年最低,而歷來7月較6月回落幅度都較大。過去7年(2005-2011年),7月PMI較6月回落的平均幅度為1.16個百分點,而此次僅環比下降0.1個百分點,表現顯然要好于常年。從細項數據來看,衰退情況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緩解,產成品庫存壓力有所減輕。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的降幅遠小于歷史平均值,兩個指數較6月分別下降了0.2個百分點,但是歷史上同期降幅分別是2.9和1.7個百分點;7月產成品庫存指數為48%,比上月下降4.3個百分點,遠超過了歷史均值的0.9個百分點;原材料庫存為48.5%,環比6月份上漲0.3個百分點,部分企業出現了補庫存的現象。從之前發布的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凈額同比來看,去庫存也有加速的跡象。該數據一般領先庫存兩個季度,領先PPIRM指數4到6個月,目前應收賬款凈額同比已有明顯回升,企業正在從主動去庫存進入被動去庫存階段,這還需要本周公布的7月經濟數據加以佐證。
應該說,積極的PMI數據給了市場一個做多的契機,再加上超跌后板塊輪動的需要和降準的利好預期,共同促成了2100點以來的反彈行情。從先行指標來看,部分增長數據可能會出現觸底企穩的跡象,這給市場帶來一定支撐,但刺激政策預期的減弱也會給市場帶來短期的負面影響。需要提醒的是,經濟數據的改善現象并不會十分明顯,甚至個別數據會出現超預期的下跌,但這無礙于部分資金出于周期復辟考慮先行布局。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經濟數據沒有好轉,硬著陸的擔憂會促使權益類資產降低倉位,而目前基金高倉位的地產、食品飲料、醫藥生物等板塊有繼續補跌的風險,倉位較輕的化工、機械等板塊反而殺跌風險不大。目前市場達成共識,周四公布的CPI數據將低于2%,結合央行近期的逆回購操作,降準依舊是比較順理成章的事情。
從市場本身來看,反彈的延續性決定于強周期板塊的漲勢和量能的放大。近期周期性行業強于非周期性行業,如有色、鋼鐵、地產等板塊總體強于醫藥、釀酒等板塊,這說明資金開始布局周期類品種,但周期行業的分化是隱憂。回顧2132點和2242點的反彈,無一不以煤炭有色等周期性板塊為先鋒,2100點以來,有色板塊表現搶眼,大小金屬齊漲;煤炭則相對黯淡,兩者表現不同應該和外圍市場有關。同時,低價股活躍度明顯高于中高價股。漲停個股中10元以下的低價股占比明顯偏高,這說明了市場的主線還是超跌+低價,場內活躍的依然是存量資金的博弈。這一點從量能上看得更清楚,此次反彈以來,兩市成交量基本都維持在1200到1300億元的水平,缺乏增量資金的入場。據中登公司數據顯示,上周兩市參與交易的賬戶降至年內新低,新開股票賬戶數、新開基金賬戶數和持倉賬戶數都不同程度地環比下降。在剛跌破了“鉆石底”之際,似乎很難讓人相信一步之遙的2100點就是一個中期底部,而中報業績地雷潮顯示的企業盈利惡化情況,難免令人膽戰心驚。在缺乏場外資金持續入市的情況下,場內資金只能流向各個有催化劑的板塊,也再度出現暴漲。根據我們的數據跟蹤,新股首日漲幅和指數呈現比較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近日兩只新股30%和60%的暴漲對大盤并不是一件好事。
總體而言,本輪弱反彈行情有望延續,結構上將呈現出一種指數窄幅震蕩伴以個股活躍的局面。但我們認為,市場的中期底部仍未探明,建議謹慎對待近期的反彈,不宜過分看高反彈目標。當前影響市場走勢的因素有三類:小周期的探底和未來的復蘇(以短期經濟數據為標志:CPI、PPI、企業盈利等);長期經濟增速臺階的下移(GDP、長期投資回報率及FDI等);以及市場在制度變革和國際化進程中自身估值水平的下移(中小板高估問題,垃圾股績差股等結構性問題)。第一類影響因素隨著經濟觸底企穩概率增大和庫存周期的演化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對第二類因素的預期目前偏于悲觀,市場分歧較大;而第三類因素最直接作用于市場,我們相信管理層呵護市場的初衷,但政策的復雜性會令市場短期內出現負面波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