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跌停潮成個股趕底導火索 8月為短期轉折點
上交所擬設風險警示板的消息導致昨日ST個股出現跌停潮,前期強勢的小盤股也紛紛補跌,指數則延續縮量陰跌的走勢。短期而言,市場風險仍集中于個股的結構性補跌,ST新政或成為小盤股完成最后一跌的導火索。市場或將以指數重心緩步下移、個股加速補跌的形式完成探底,滬綜指有望在8月初率先階段性見底。
風險警示板顛覆垃圾股炒作邏輯
從二季度創業板的退市征求意見,到閩燦坤B陷入退市泥潭,再到上周五風險警示板的征求意見,諸多信號顯示,以往被視為冒險家樂園的垃圾股炒作已經受到挑戰?!百嶅X靠垃圾股”的邏輯至少會被階段性顛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風險警示板不僅包括ST、*ST類公司,同樣也囊括了退市整理期未摘牌的股票,未來可能將績差股、垃圾股、重組難料股等都收入網中。此次征求意見稿可以視為管理層首次將“大棒”揮向題材炒作。如果說之前交易所警示、賬戶監控、行政約談等手段只是隔靴搔癢,那么將垃圾股收編入風險警示板則是敲山震虎,游資逆勢炒作個股的風險會陡增。短期而言,游資“頂風作案”將大幅減少。
如果看得遠些,對于那些基本面實質改善、有望脫離“ST”泥潭的公司而言,則更多有些中線利好的意味。因為這相當于把其在ST階段的做多動能集中到摘帽后釋放,ST摘帽的炒作或許比之前更熱鬧。從投資文化上講,一時間要徹底顛覆20多年來的題材炒作仍有難度。
未來1-2周為個股風險釋放期
風險警示板對于ST股的絞殺可以視作導火索,受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其背后的創業板。
首先,創業板公司是受經濟影響最大的板塊,也是中報地雷最密集的區域,企業盈利的不確定性是一大隱患。倘若風險警示板由上交所拓展到全部A股,那么創業板“入板”的風險更大。
其次,產業資本對于創業板的判斷帶來負面暗示。上周,在主板A股出現凈增持、中小板減持收斂的背景下,創業板減持額進一步擴大。產業資本在股指低位加大減持力度值得思量,若微觀經濟難以有效復蘇,創業板的業績底在三季度出現就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其目前的估值并不便宜。
再次,今年10月底是第一批創業板的大非解禁。按照當時高發行價、高市盈率、行業高景氣的“三高”發行特征,股價大幅下跌后仍會面臨一定的拋壓。
從上面幾點來看,創業板是A股最大的風險源,其補跌是真正見底前的重要條件。
8月為短期轉折點
在看到創業板等個股補跌的同時,8月仍有不少催化劑在積累,主要在于外圍和國內貨幣寬松操作、有關會議政治方面改革意愿和信號的釋放,以及先行指標逐漸轉好。
微觀調研顯示,目前銀行感受到明顯的信貸寬松,充裕的流動性將進入實體經濟,其目的更可能是地方基建復蘇帶動的需求。從庫存角度而言,經濟悲觀預期使得2011年初開始的去庫存周期進入階段性尾聲,三季度有一定補庫存的需求,對相關上游行業而言是個“喘息”的機會。
滬綜指有望率先企穩
暫時撇開對A股的悲觀情緒,客觀而言,滬綜指有望在8月初階段性見底,其他指數可能會稍晚些。
從政策角度而言,下半年維護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迫切性遠比上半年重,寧波、南京、長沙和貴州等地率先出臺促增長措施。雖然地方版的刺激政策并未擺脫傳統模式,但短期有利于數據的穩定。同時,財政部和社保以高于市場價格的方式參與交行定增,與其說是認可銀行股的價值,不如說是穩定市場預期的舉措,其實質類似于以前匯金增持所形成的“階段底”。盡管不是大底,但至少短期迎合了穩定的基調,說明滬綜指進一步調整的空間有限。倘若市場不買賬或者用腳投票,不排除仍有相關舉措兌現的可能。
市場面上,在個人投資者紛紛銷戶離場的同時,300ETF連續出現凈申購、QFII額度上移、投連險參與股市的25%天花板被移除等特征都在以前的階段性底部出現過。技術上,滬綜指月線已呈現三連陰,是近幾年月線調整的極限,8月收陽的概率較大。板塊上,銀行等權重股短期企穩的苗頭初現。因此,市場所寄予的指數以大陰線形式加速趕底的走勢或許很難兌現,或將以指數重心緩步下移、個股加速補跌的形式完成探底。(魏穎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