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源于信心缺失 機構預期大盤可迎難而上
⊙記者 潘圣韜
端午節前后,上證綜指連續破位下行,逼近2200點整數關口。與此同時,今年以來表現強勢的券商、水泥等紛紛補跌,令市場情緒一時間重回低谷。
不過此番再度破位下行,帶有較多的非理性成分。在市場并未出現新的利空,同時積極因素在不斷聚集的情況下,連續殺跌反映出來的是市場信心的極度匱乏。考慮到管理層穩增長的決心和諸多政策“后手”,過度悲觀的論調也難以立足。不少研究機構認為,目前無論是從還是微觀角度,所面臨的環境條件都在改善,大盤未來或可“迎難而上”。
弱市中不乏亮點
作為今年以來表現最為優異的幾大板塊,券商、房地產、水泥有色等資源類品種的齊齊補跌嚴重挫傷了投資者情緒,A股市場也在之前的一周時間里出現連續調整,滬指2200點整數關口以及2132點前期低點均面臨考驗。
從破位原因看,既有匯豐6月份PMI初值創7個月以來新低影響,表明仍在持續調整,也有擴容持續、大小非解禁面臨小高潮,使得供求關系持續緊張。此外,端午休市期間,海外市場跌多漲少,也使節后A股形成聯動。
“不過歸根結底,還是信心極度匱乏。”申萬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對利好熟視無睹,對利空無限放大,這讓我想起去年末時的情形。”
從盤面上也不難發現,隨著強勢股進入補跌,市場賺錢效應進一步減弱,資金離場的同時籌碼仍在增加,導致市場重心下移,股價被動調整。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近兩日的看,即便是在如此弱市中也不乏亮點。首先,以為代表的部分權重板塊表現抗跌,板塊指數本周來連續飄紅;其次,題材性熱點層出不窮,以沙河股份為代表的深圳前海概念股持續受到追捧,而隨著昨日重慶實業的再度漲停,半年報題材也是呼之欲出。
不必過于悲觀
事實上,在不少研究機構看來,雖然當前中國經濟以及A股市場都遭遇了不小的挑戰,但無論是宏觀面還是微觀面的基礎都在改善的過程中,在無新的利空因素出現下,無需過度悲觀。
“現在大家討論的利空無非是二季度經濟數據不佳、半年報業績不佳、外圍市場動蕩等,但都缺乏新意。”李慧勇指出,“這些其實都已在目前的股價中有所體現。”
李慧勇認為,當前宏觀面有諸多看多理由。其一,要認識到當前的轉型、推進結構改革都有個前提,就是把穩定增長放在首要的位置;其二,這次穩增長和歷史上的不一樣,既關注短期增長的穩定,采取的措施又會兼顧到中長期調結構的需要,通過消費性投資、放松壟斷、利率市場化等手段來穩定經濟,這樣一方面不會導致硬著陸,從中長期又理清了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能夠真正激發市場活力,避免經濟硬著陸;其三,考慮到制度紅利的再次釋放,對未來三五年的中國經濟增長也不應悲觀。
回到微觀層面,下半年A股面臨的環境也有看點。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林魯東指出,首先,地產剛需和基建投資將貢獻需求增量;其次,對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謹慎樂觀;第三,從一個更長期的角度看,投資與經濟轉型之間并不矛盾,目前中國的城市化只相當于日本上世紀50年代的水平,投資還有空間。
“重要的是投資者要有耐心,制度改革不是立竿見影的,穩增長從項目部署到見效一般需要3-6個月的時間,在這樣一段時間內,市場表現疲弱也屬正常。”李慧勇表示。
林魯東則建議下半年“迎難而上”,認為通脹下行決定了估值繼續上升,對下半年A股走勢持樂觀態度。(潘圣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