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之中暗藏結構性機會 成交量是重中之重
上周大盤結束前周反彈行情,重回下跌趨勢之中。截至6月21日滬綜指報收2260.88點,周下跌1.99%;深成指報收9682.69點,周下跌2.05%。
從上周基本面情況來看,其實利多消息并不能算少。先有房地產調控松綁傳聞,后有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入市門檻大幅降低;短期的有國際板暫不推出安定人心,長期的則有證監會的制度改革;國內的有若干領域加大投資,國外的則有希臘大選塵埃落定,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遺憾的是對于這些利好,市場始終視而不見,大盤指數步步下跌。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外圍初顯穩定,但困擾猶存。希臘大選結果雖然有利于援助計劃的實施,其脫歐的概率也隨之大幅降低,但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問題重重,令歐洲局勢迷霧重重;而美經濟復蘇的緩慢和第三次量化寬松(QE3)的難產則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此種擔憂。
二、雖然房地產調控松綁不管是從傳聞還是實質操作層面都有一定跡象,但隨之而來的管理層辟謠一類的舉措則讓市場感覺到了國家層面的謹慎心態。
三、宏觀經濟下滑幅度超過預期已是不爭事實,短期內扭轉其下滑勢頭難度較大。
四、國內政策雖然利好不斷,但著眼點主要落于制度改革層面,市場關注更多的是居高不下的新股發行(IPO);而QFII、RQFII等近月來被寄予厚望的救市資金卻始終難覓其蹤。
基本面上的種種矛盾,反映到盤面,最為直觀的一個指標就是成交量遲遲難以出現突破性的改變。難以有效放大的成交量配合略顯謹慎的K線組合,使得大盤指數在面臨敏感關口的壓制之時猶疑重重,在此情況下,基本面上略微出現些許不利,大盤選擇向下尋求支撐也就不足為怪。
那么后市是否毫無希望呢?并不盡然。雖然當下的基本面改善著眼于長期,但從長遠來看并非一無是處;宏觀經濟的下行已引發一定的關注;QFII、RQFII雖然短期沒有入市跡象,但其門檻的放低已是不爭的事實?,F階段,我們正處于政策轉向的初期,而政策要想發揮作用必須有個積累的過程,這一積累不僅僅表現在時間上,還表現在資金的準備上也要有一定周期。因此對于后市,筆者建議既不要過分樂觀,也不要過分悲觀。正如在上漲之中我們要注意利空的突襲,在下跌之中我們也同樣要善于尋找有利的機會。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相當多的板塊已表現出了一定的投資價值,如房地產、券商、保險、環保等等,這部分板塊受益于國家相關產業的刺激計劃,其表現將會繼續領先于大盤。從市場本身的角度來說,當前的中國A股市場已擺脫了單條腿走路的頑疾,如何有效地利用期指市場靈活的操作規避下跌的風險,乃至于獲得額外的利潤,才是我們所真正要研究的。
最后,關注成交量,是筆者最后想要提及的一個重中之重。如若大盤本周出現一定幅度的反彈,其實我們并不要太過意外,乃至又過樂觀,只要成交量沒有出現有效改善,結構性的反彈又或者說是技術性反彈都無法造就轉勢大底的出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