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追不上預期 股市等待經濟復蘇陽光
張常春/制圖
上證綜指自本波的高點2453點展開調整以來,最多下跌近200點。期間政策利好不斷,甚至有降息的舉措,但都未能改變市場下行的格局。事實上,自年初的2132點開始,股指在投資者的預期支撐下出現顯著上行,從而導致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剪刀差越來越大。在這樣的喇叭口逐漸膨大的過程時,政策的最終出臺終于不能滿足投資者的期望。博弈的結果只能是股價由升轉跌,以及對利好政策的麻木。
對股價走勢的判斷,目前的主流觀點是看公司基本面。之前市場的一致預期是宏觀經濟在一季度見底,全年經濟呈“L”形走勢。但是4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一出籠,市場即一片嘩然,股指也應聲回落。A股市場長期以來炒作之風盛行,甚至不少主流機構也摒棄了價值投資這面大旗。在2005年之前,A股的走勢和宏觀經濟的走勢關聯度不高,甚至是完全背離。經濟好,股市差;經濟差,股市好。但2005年開始的股改打破了這個怪圈,A股走勢和實體經濟的增長方向性完全一致了。近2年看,連續8個季度的GDP增速下滑,直接導致了A股熊冠全球主要經濟體。
如果基于A股走勢與宏觀經濟正相關的判斷,那么宏觀經濟的止跌,就應該成為我們重點關注的目標。根據國務院100名經濟學家的預測,對未來6個月的經濟形勢,認為“大致持平”的占49%,認為會“好轉”的占20%,認為“惡化”的占31%。由此可見,二季度甚至三季度經濟是否見底,依然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A股的走勢也很大可能在這樣的不確定性中繼續彷徨無依,或者說探底的過程并沒有結束。此外,技術派人士的判斷是既然上證指數跌破了年內的原始上市趨勢線,并且多日未能收復,那顯然就是步入了調整的通道。如果長期看,市場雖然擺脫了自6124點以來的熊市周期,但并未真正步入新的牛市周期。在這樣的格局下,市場屢次出現欲暖還寒的格局就容易解釋了。
就業績情況看,二季度一部分行業的環比可能會出現改善,比如醫藥、地產、電力、農資等。這些公司的股價應該說恰恰是近期表現相對較好的,這也顯示當前的市場效率較高。一方面市場找到了價值洼地,但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的市場沒有明顯的投資機會。對于醫藥,前期有醫改對部分藥品出廠價的限制,導致該板塊幾乎集體低迷。在經過一定時間調整之后,重新以低估值良好的成長性占據投資者的視野。而對于地產板塊,短期持續放松的貨幣政策無疑是對年初進入資金的褒獎。電力行業則是由于階梯電價的調價預期和銷售旺季的到來,以及成本下移等疊加效應吸引了資金入駐。
就盤面看,A股的個股機會每日都有,甚至是大跌的時候也有不少漲停個股出現。個股誘惑很多,而投資者最難做到的就是學會放棄。吃魚能從頭吃到尾的自然很完美,但如此吃法對于不敏捷者來說,則有被魚刺卡到的極大風險。每次都吃味美的一段,等待市場多端上幾盤也許是投資的從容之道。耐心等待下一盤魚。(徐廣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