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三招應對震蕩市:警惕利好亢奮期
現實中許多基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剛剛出臺了重大利好,跟在后面買入,結果卻結結實實被套。如2008年4月24日,管理層宣布將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由千分之三調整為千分之一,當天滬綜指以大漲9.29%回應,但一周后興奮消退,市場依然延續跌勢;明明剛剛出臺的是重大利空,跟在后面賣出,市場卻一路展開逼空式上漲,結果不得不吞下踏空苦果。例如,加息通常都會被一些專家和大部分基民理解為重大利空,但只要查看一下2007年前五次加息和2010年10月20日第一次加息后市場的反應就可以明白,在強勁的升勢行情中盲目賣出往往會讓你很快后悔。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對這種因消息引發的錯誤行為進行防范?
第一,必須認識到,消息本身并不重要,市場的反應才是關鍵。面對利好究竟該高開低走,還是展開一輪中級反彈行情,甚至激發一輪牛市,要看多空雙方博弈的結果,并不取決于專家的主觀愿望。因此,只應遵循“主觀服從客觀”的原則,依據市場的實際表現決定自己的投資行為。
第二,要認識到,某個重大政策剛出臺時,投資者通常都處于極度亢奮狀態。此時內心只要被貪婪、恐懼或憤怒中的任何一種情緒占據了主導地位,就難免看不清趨勢,辨不明方向,倉促間動手很容易將自己逼入進退兩難的困境。而股票型基金本系中長期投資品種,所以你完全不必因為某個消息的出現或專家的某種解讀而心慌意亂。明智的做法是等待市場中長期趨勢明朗,自身情緒穩定后再決定如何操作。
第三,中長期趨勢一旦形成,少則持續數月,長則延續數年。由此決定了真正需要認真把握的是,當市場由牛市狀態向熊市狀態轉變時的賣出機會,以及在市場由熊市狀態向牛市狀態轉變時的買入機會。要想分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市場形態就像區別冬季與夏天一樣容易:市場整體進入狂熱期,就意味著風險正在步步緊逼,距離熊市不遠。(陸向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