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預演如火如荼 游資盛宴疑似過半
“指數波瀾不驚、個股風起云涌”是近期A股的主要特征,主流資金選擇了金融改革受益概念進行集中炒作。無論是溫州金融改革涉及的小額貸款概念、深圳金融創新受惠的本地股,還是體現金融渠道價值的信托、金融租賃等泛金融概念,均發出了強烈的信號,即市場已經對經濟轉型的排頭兵形成共識,未來金融改革和創新會成為下一輪牛市的主流板塊,近期相關概念股的躁動也可以看作是一致預期形成后的預演。當然,預演和“首映”之間的靜默期仍然需要市場去承受。中期制約A股的三大核心因素依然是高密度融資、小盤股結構性高估、制度改革仍處于破冰期等,短期而言,“一分清醒一分醉”是最好的應對策略。
震蕩周期取決于游資熱情
經濟數據方面,一季度GDP由去年四季度的8.9%快速回落至8.1%,創出2009年二季度以來的新低;3月CPI增速反彈至3.6%的同時PPI增速卻降至-0.3%,CPI升和PPI降、滯漲苗頭若隱若現;工業用電增速同比大幅下滑,1-3月用電量數據印證經濟減速勢頭等等跡象都顯示反彈的根基并不牢固。按理說,數據公布后A股考驗2132點的支撐合情合理,但金融改革這一超預期因素的出現再次印證了“一致預期往往催生短期方向走勢”的規律。
客觀而言,短期指數的抬升空間有限,單周8家新股、銀行3000億的融資需求、IPO儲備企業本月猛增逾百家等融資壓力不能忽視,而2300-2600點又是近半年的密集成交區,游資主力選擇強行突破并不明智。因此在金融改革這一重磅題材的驅動下,“圍而不攻、局部做多”不失為上策。從4月以來強勢股的席位情況來看,清一色以江浙和深廣游資為主,機構席位則是充當了賣方主力的角色。既然游資是2300點攻堅戰的主力,那么近期盤整走勢何時打破就取決于游資的炒作熱情何時退潮。
邏輯上來看,超預期反彈的催化劑始于金融創新及其衍生概念,隨著金融改革路線圖的逐步清晰,即溫州金融改革試驗區設立——溫總理表示要打破銀行壟斷——深圳金融創新出臺——16個地區入圍全國首批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超預期利好由點及面鋪開,游資挖掘的對象也由最初的小額貸款概念轉向信托、新三板等金融改革間接受益股,此輪金融改革的所有相關概念均被深入挖掘,題材盛宴已過大半。技術層面,這些個股的炒作手法秉承了題材炒作的一貫邏輯:快速拉高建倉——對倒拉高——高位橫盤震蕩——復合型頭部出貨。目前大多數金融改革受益股仍處于橫盤震蕩向復合型頭部的過渡期,在20日均線有效跌破前,仍會有所反復,而這個階段其他非熱點板塊則會率先破位。
尤其值得留意的是,近期漲幅居前的公司屬于清一色的題材股,業績虧損以及“市夢率”的公司占據主流。隨著年報的披露完畢和一季報的陸續披露,業績風險不得不重視,這點想必炒作的游資也心知肚明,因而采取連續逼空的手法,以空間換時間也在情理之中。
綜合來看,目前金融改革這一題材已經被充分挖掘、龍頭個股已經完成量度漲幅(翻番)、相關概念股由單邊拉升進入到橫盤筑頂階段、市場在敏感技術點位縮量等信號顯示,近期的震蕩格局在1周內被打破的概率大。除非繼續有超預期政策出臺,否則延續之前的調整趨勢較難避免。
等待產業資本密集增持的到來
對于經濟會不會出現超預期回落,產業資本無疑最有發言權。截止上周末,產業資本增持總額為17億元,而減持總額為112億,凈減持95億元,較3月中旬有所緩解。考慮到目前股指點位相對較低,產業資本的減持主要基于兩個因素:一是拆東墻補西墻,即回補實體產業的流動性;二是預見性減持,即企業市值存在高估。無論是上述哪種,短期均利空A股。結合去年年報中兩市剔除石化銀行凈利潤負增長的情況來看,目前小盤股,尤其是創業板和中小板的估值對于經濟回落的反映并不充分。
通過對產業資本行為和市場走勢關系的研究發現,在產業資本增持初期,市場仍在左側,只有當產業資本出現密集增持之后不再增持的時候,才是市場底部的真正確認期。目前兩市17億的增持額只是處在增持初期,真正底部到來前產業資本往往會伴隨著連續凈增持。從產業資本的反饋來看,二季度A股結構性調整的壓力仍有待釋放。
強者恒強下的應對策略
近期A股最大的財富效應無外乎金融改革、地產等主流資金介入較深的品種。相反,創業板為代表的小盤股一方面飽受盈利快速下滑的擔憂,另一方面又面臨擴容對估值中樞的反壓,更有創業板退市等潛在利空,因而風險大于機會,一旦市場趨弱,此類滯漲品種反而可能率先破位,投資者應該規避此類品種。
策略方面,尋找補漲股在上升趨勢中有其合理性,然而在中期趨勢未扭轉前,那些主力資金介入最深的品種往往要比滯漲股更安全。或許這些主流題材已經有不少漲幅,但由于資金介入較深,尚難全身而退,出現“尖頂”的概率反而很小,即使筑頂,通常也會對應著一個高位寬幅震蕩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于高風險交易者而言符合“富貴險中求”的邏輯。
鑒于金融改革是經濟轉型的重要配套,日后成為新一輪行情的主線概率很大,即使從尋找估值洼地的角度出發,也需要尋找切實受惠于金融轉型的相關概念,如深圳前海、新三板受益的創投企業、高新園區類公司等細分概念,券商、信托、典當以及金融租賃相關公司有望受益于金融創新,也可關注。根據以往經驗,只要投資者不在相對的波段最高位介入,即使采用左側買入后出現一定浮虧,一旦市場企穩,此類品種往往會成為領漲板塊,獲利仍較為可觀。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兩年來以稀土為主的稀缺資源概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