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身藍色長袍,一把泛黃油紙扇——1月17日晚,25歲的李陽站上成都市美美酒店三樓的小舞臺,用一口地道成都方言講起相聲,將聽眾們逗得哈哈大笑。去年3月起,這個小舞臺就成為了哈哈曲藝社的專場演出所在地。不過,在李陽和搭檔田海龍一起創辦這個相聲團體時,沒想到會有這一天。
一身藍色長袍,一把泛黃油紙扇——1月17日晚,25歲的李陽站上成都市美美酒店三樓的小舞臺,用一口地道成都方言講起相聲,將聽眾們逗得哈哈大笑。去年3月起,這個小舞臺就成為了哈哈曲藝社的專場演出所在地。不過,在李陽和搭檔田海龍一起創辦這個相聲團體時,沒想到會有這一天。“當時我們甚至沒有固定的排練場地。”回憶起創辦之初的艱難,李陽紅了眼圈。
1989年出生的李陽是土生土長成都人,卻自小就對源自北方的相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愛好在同齡人中顯得有些 “孤獨”。“特別是讀職高的時候,周圍的同學更喜歡上網、打游戲等時髦的玩法,對傳統的相聲完全沒興趣。”沒有氛圍,沒有老師,李陽只能自己下載音頻、視頻來學習。一本《侯寶林的幽默》被他視為珍寶,翻得紙張都已脫落。為了學好相聲技巧,李陽對自己嚴格得近乎殘忍——練“貫口”(大段連貫且富于節奏性的臺詞)時,只要中間斷一下,就狠抽自己一記耳光,右臉打痛了,就打左邊,“有幾次臉都被自己打得沒有知覺。”直到2007年,李陽有了“知音”,他在網上結識了到成都工作,同樣愛好相聲的山東小伙子田海龍。
2008年,年僅19歲的李陽告別了自己并不心儀的大學,開始了打工生涯,他一邊賺錢一邊繼續學藝。2009年10月,李陽和田海龍正式組建了“哈哈曲藝社”,自己創作以市井小事為題材的相聲作品,展示成都人樂觀、自信、積極的精神風貌。兩人經常趕公交、逛公園、進社區。“只要看到有人扎堆擺龍門陣,我們就湊過去聽,看是否能發掘有趣的素材。”有了作品,想順利演出也并不容易。“在成都,相聲不普及,許多場所不愿承接。”李陽印象最深的是一年夏天,他和幾個同伴頭頂炎炎烈日,身著長衫大褂,站在馬路邊,對著來來往往的路人演出。換來的,卻是異樣的目光,甚至有人說他們是一群“瓜娃子”。
支撐他們堅持下去的,是對相聲藝術的愛好和夢想。這份堅持,漸有收獲。2011年3月,李陽、田海龍正式拜成都相聲界前輩丁寶祥為師,明確定位為“新川派相聲”。2014年3月,兩人注冊成立了文化傳播公司,一個集演出、培訓為一體的創業夢想起航。目前,曲藝社已增加到30多人,創作了上百段原創相聲作品。除了每周四至周日的專場演出外,他們還把相聲演到了春熙路、寬窄巷子和錦里。
“我這輩子,肯定會為相聲一直走下去。”李陽希望,相聲能為成都人多提供一種休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