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嚴禁未經授權認可的APP接入征信系統
手機APP“直連央行征信”不靠譜
最近一年,一些手機APP開始在朋友圈賣力推廣,號稱不用跑銀行排隊等候,在手機上下載個APP應用,就可以查詢自己在央行征信系統中的個人信用報告。有市民下載使用后還感覺很方便,完全沒有感知到這背后埋藏著嚴重的信息安全隱患。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征信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運行機構和接入機構要健全征信信息查詢管理,嚴格授權查詢機制,未經授權嚴禁查詢征信報告,規范內部人員和國家機關查詢辦理流程,嚴禁未經授權認可的APP接入征信系統。
多種APP稱可以“直連央行征信系統”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登錄央行征信中心官網,首頁正中間就是一行醒目的加粗紅字:“安全提示:征信中心未授權任何第三方應用程序(APP)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敬請廣大用戶注意。”
隨后,北青報記者在蘋果的APP商店里用“征信”關鍵字隨意搜索出十多條號稱可以進行個人征信查詢的APP,其中好幾個都自稱“直連央行征信系統”。比如,一款由杭州某信息技術公司開發的名為“征信-個人征信查詢”的APP,介紹自己“直連央行征信查詢中心,24小時免費領取個人征信查詢報告”“是您隨時查看個人征信報告的信用助手”。還有一款杭州某資產管理公司開發的“征信報告-貸款信用報告在線查詢”APP,自稱“對接央行征信中心,進行身份驗證,24小時快速免費查詢個人身份報告,無需去銀行奔走排隊,省時省力”。
業內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現在接入央行征信系統的只有符合條件的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市場上這些第三方APP本身是不可能與央行直連的。只不過用戶用自己的個人信息在這些APP上注冊后,APP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幫助用戶在手機上進入央行征信中心的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進行查詢。對用戶來說,無論是注冊、身份驗證還是最后收到查詢報告,整個過程是在APP上進行的。但實際上是這些APP利用用戶提供的信息,幫助用戶在征信中心的平臺上進行查詢。對征信平臺來講,通過APP來查詢的人和直接進入平臺查詢的人在流程和需要提供的信息上并沒有不同。這些APP實際上充當了一個中介的角色。
第三方APP留下極大安全隱患
既然個人可以在網上查詢自己的征信報告,為什么還會有人要在手機APP上查詢呢?業內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主要就是圖個在手機上查詢的方便,但其實這種方式非常不安全,很容易被盜用信息。因為,用戶在使用這些APP的過程中,一般要通過手機和驗證碼注冊,隨后還要進行身份驗證。在身份驗證的過程中,用戶需要輸入身份證等個人信息、還要回答一些私密問題甚至還可能被要求輸入銀行卡等信息。這些信息和隨后查詢到的央行征信報告(記載了個人通訊方式、住址、婚姻狀況、職業信息、銀行貸款記錄、信用卡透支記錄等詳細信息),全都是最容易被盜用、最需要保護的個人隱私。但是,從理論上講這些APP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它們留存使用,給客戶留下極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之后被人非法使用,將造成難以預測的后果。這也正是此次央行明文禁止未經授權認可的APP接入征信系統,加強對征信系統查詢管理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一些不靠譜的APP此前已經在用戶的差評中顯形。北青報記者昨天看到,廈門某融資租賃公司開發的一款“信用查詢”APP,號稱是全國第一款支持手機查詢個人央行信用報告的APP,可用戶評分只有1.7分。有用戶抱怨“不是收不到驗證碼就是登錄不上”,還有用戶直言“這軟件就是騙人信息的,千萬注意”。
央行要求規范異議處理流程
據了解,央行通知要求,運行機構和接入機構要切實加強對征信各級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全員征信合規性教育培訓,圍繞征信信息安全管理,通過加強征信系統用戶管理、健全征信信息查詢管理、優化自助查詢機管理、完善征信異常查詢監控機制、妥善辦理異議與投訴等措施,完善征信業務操控流程,牢牢守住不發生征信信息安全風險的底線。
在健全征信信息查詢管理方面,通知要求運行機構和接入機構要健全征信信息查詢管理,嚴格授權查詢機制,未經授權嚴禁查詢征信報告,規范內部人員和國家機關查詢辦理流程,嚴禁未經授權認可的APP接入征信系統。從嚴管理批量數據,按照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嚴格按流程和保密要求辦理批量數據的抽取、留存、流轉、應用和銷毀,確保各環節數據安全。
同時完善征信異常查詢監控機制,妥善辦理異議與投訴。運行機構和接入機構應分級建立征信用戶查詢操作日核查機制,完善異常查詢監控、處置與報告機制;不斷優化和調整征信查詢日核查與實時監控指標,不斷提高征信用戶自查與自控的能力。嚴格遵守異議處理時間,規范異議處理流程,按規定出具相關文書,做好異議申請、處理資料的保存、歸檔;強化投訴辦理,規范投訴流程,及時辦理信息主體投訴,提高信息主體的滿意度。以異議和投訴為重要線索,對可能涉及的征信信息安全風險事件及時進行全面排查,及時發現問題和排除隱患。文/本報記者 程婕
提示
查詢央行個人信用報告
有四種官方途徑
據了解,目前,個人信用報告的官方查詢渠道主要有四種。其中線下查詢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現場查詢,可以在各地央行的征信分中心或其他指定分支機構進行柜臺查詢。北京有兩個柜臺查詢點,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北京市分中心和中國人民銀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心支行。第二種是自助機具查詢,可以通過指定銀行網點的自助查詢機查詢,北京地區目前有工行、建行、招行、浦發、平安、北京銀行、北京農商銀行等銀行的40多個網點布放了自助查詢機。
線上查詢方式也有兩種,一種是互聯網查詢,需要個人登錄央行征信中心的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進行注冊和提交申請。另一種是中信、招行等銀行的網銀用戶在網銀上查詢。
銀行業內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個人通過央行征信中心的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查詢征信報告最方便,安全性也有保障。但是線上查詢只能查到簡化版的征信報告,如果需要明細版只能線下查詢。
在經歷了5個多月的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接受來自市場近2000條修改意見后,央行、證監會等4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新規明確了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央行26日(周四)開展10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當天有2500億元逆回購到期,自此,全天凈回籠1500億元。對此,業內專家表示,置換MLF和逆回購到期等因素,限制了此次降準釋放資金規模,資金面的修復需要一定過程,但趨于好轉的方向是明確的。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一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25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增速比上年末高0.1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6339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一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25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增速比上年末高0.1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6339億元。
繼周三重啟公開市場操作并凈投放1500億元后,央行19日繼續開展巨量資金投放平抑稅期波動,進行了19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當日無逆回購到期,全天實現凈投放1900億元,為連續第二日實施大額凈投放。自此,央行本周已“放水”4700億元。
央行表示,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增加銀行體系資金的穩定性,優化流動性結構,決定從2018年4月2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記者17日了解到,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增加銀行體系資金的穩定性,優化流動性結構,從2018年4月25日起,央行將下調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日,前述銀行將各自按照“先借先還”的順序,使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
中國人民銀行17日晚發布公告,4月2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銀行17日晚發布公告,4月2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伴隨著世界各國開始對數字貨幣的探討和監管介入,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近期走入熊市。截至4月10日下午4:30左右,某行業App顯示,至少有30種代幣24小時內跌幅超過20%,而比特幣、以太坊分別報42578元、2509元,較此前的最高點均已跌去大半。
2018年3月28日,人民銀行召開2018年全國貨幣金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指出,“穩步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研發。”4月3日,央行公布的一篇工作論文中也提到,“央行數字貨幣有利于負利率政策的實施。”
央行日前宣布,將開展失效居民身份證信息和非居民身份證件信息核查—— 自2018年4月9日起,在天津市、山西省、福建省的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開展失效居民身份證信息核查試點工作;
據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披露,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因多項違規,被判處罰款18萬元。據了解,支付寶違規具體在三方面,首先是客戶權益方面: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障不充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保障不充分。
丟失身份證將再也不用擔心,央行出大招!央行日前宣布,將開展失效居民身份證信息和非居民身份證件信息核查。
如銀行核查的是個人已向公安機關申報丟失的居民身份證,聯網核查系統將反饋“證件已掛失”;——銀行如果無法確切判斷客戶出示的居民身份證為掛失、失效證件,或者非居民身份證件為虛假證件的,將區分情形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