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銀行年報密集公布,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業績也浮出水面。截至4月16日,從已公布盈利數據的7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來看,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凈利潤超過10億,已超過部分上市農商行。馬上消費金融凈利增88倍成“黑馬”。
不過記者梳理發現,湖北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北銀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等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存在違規行為,遭到監管處罰,合計被罰超千萬元。
業內分析認為,消費金融簡單粗暴的跑馬圈地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將逐步回歸到自身綜合業務能力驅動的時代,技術、風控等能力是競爭的關鍵。
【業績“大躍進”】
招聯、捷信去年盈利超上市農商行
消費紅利釋放,一輪針對現金貸亂象的監管過后,持牌經營的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正經歷業績“大躍進”。對于開展線下業務的公司,最直接的變化是人員團隊的擴充。
“我們是‘人海’戰術,一個營業部的客戶經理總數一年擴了四倍左右,2016年底十幾個人,目前有四十多個。”一位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的人士稱,不少消費金融機構在走線上發展路線,還有一部分線上線下都有。
經營“線下”市場多年的捷信擴張明顯。截至2016年12月底,捷信在中國設置超過14萬個POS貸款點,擁有全職雇員超過6萬人。而到2017年12月底,捷信已在中國設置超過23萬個POS貸款點,全職雇員數量升至7.1萬人。
人員增加背后,捷信2017年新增貸款發放量超過1057.43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10.22億元,較2016年的凈利潤9.3億元增長近10%。2016年,捷信的新增貸款發放量為494億元。
依托線上流量鋪開局面的招聯金融勢頭更為迅猛。按照招行披露數據,截至2017年底,招聯金融累計核批客戶1662.1萬戶,較上年末增長135.93%,累計發放貸款2268.0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97.36%。招聯金融去年凈利潤達到11.89億元,較2016年提升了2.67倍。
招聯和捷信超過10億元的凈利潤,已超過一些上市的農商行。新京報記者梳理銀行財報發現,已上市的農商行中,江陰銀行、無錫銀行、吳江銀行和張家港行去年的凈利潤分別為8.08億元、9.95億元、7.31億元和7.63億元。
2015年成立的馬上消費金融成為一匹黑馬,2017年凈利潤為5.78億元,較前一年的652.2萬元增長約88倍。
一些消費金融公司開始扭虧或擴大盈利。蘇寧消費金融2017年度凈利潤為2.17億元,2016年則凈虧損1.89億元。中國華融2016年年報顯示,華融消費金融的稅前利潤為-0.368億元,2017年年報凈利潤為1.05億元。中郵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2017年度分別實現凈利潤6775萬元和4769萬元。
“消費金融市場需求很大,一直以來國家政策都在鼓勵支持消費金融的有序發展。幾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扭虧為盈,是經歷了市場培育期,穩健發展之后的成果。”包銀消費金融總經理王蓉暉表示。
【籌資有招】
捷信一年發近150億元ABS“補血”
前方跑馬圈地正酣,后方如何“輸血”,滿足資金需求,各家自有招數。
在近期出版的《中國金融》雜志署名文章中,蘇寧消費金融公司總經理陳鳴將“資金籌措難,業務健康發展難以支撐”視作消費金融公司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ABS發行(資產證券化),成為部分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重要籌資方式。捷信在2017年3月7日獲得央行行政許可,同意捷信以公司的個人消費貸款作為基礎資產,注冊“捷贏”系列個人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注冊發行金額不超過150億元。
記者梳理發現,從2017年4月13日開始,捷信先后發行五期資產證券化項目,發行規模分別為12.83億元、23億元、28.69億元、19.1億元和30.37億元。捷信3月份披露的2018年第一期個人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說明書顯示,新一期的發行總額為35.99億元。也就是說,一年間,捷信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就達到了149.98億元。
2017年5月份,中銀消費金融也發行了規模為24.99億元的“中贏新易貸2017年第一期個人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
在上述文章中,蘇寧消費金融公司總經理陳鳴指出,消費金融公司在信貸資產證券化、發行金融債等業務上,因成立時間、經營成果等方面有硬性要求,新設立的公司難以在初創期滿足審批條件。
相對來說,銀行授信、股東存款等方式,成為消費金融公司更為常用的方式。招行財報顯示,2017年公司董事會審議同意給予招聯消費金融同業綜合授信額度150億元,授信期限1年。2017年12月31日,招商銀行及其附屬公司為招聯消費金融拆放資金27億元。
按照蘇寧2017年年報披露,截至2017年底,存放于聯營公司蘇寧消費金融的定期存款為29.3億元。重慶百貨2017年年報顯示,存于馬上消費金融的股東存款本金為5.4億元。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0日發布消息稱,今年以來,中國居民消費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實物商品消費提檔升級,服務消費培育壯大,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電商平臺不僅是“溝通者”,而且同商場、超市、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出租者一樣,都是經營者。如果消費者和賣家發生糾紛,電商平臺理應積極幫助消費者維權,不應推脫。
每年的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 ,由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于1983年確定,目的在于擴大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宣傳,使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重視,以促進各國和地區消費者組織之間的合作與交往,在國際范圍內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
網購年貨,自主選座,叫上一份外賣,“輕裝”出門,坐上飛馳的高鐵,連上WIFI,下單除夕年夜飯,搶紅包,網上拜年……這不是劇情,這是現實,發生于2018年初的中國社會。
在消費升級大背景下,回家探親已不再是春節唯一主題,今年春節假期旅游“過大年”尤其火爆。
今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消費市場年味濃、銷售旺,買年貨、趕大集、逛廟會、吃年夜飯等傳統消費持續火爆,旅游、讀書、觀影、看展等新興消費亮點紛呈。
6日,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發布《2017/2018年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預計今年消費將連續第15年兩位數增長,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首次突破40萬億元大關,消費將實現更有質量的增長,全年消費率有望保持60%的高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提高。
昨日,大河報記者從洛陽市消費者協會獲悉,目前該協會正面向全市征集消費維權志愿者,希望熱心人士積極參與,共同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日前,浙江省金華市市場監管局和金華市消保委組織實施了“放心消費示范單位建設”工作,向社會招募了40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消費維權義工,經過培訓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規和消費知識后,分成5個小組“潛入”各縣市區進行暗訪、評價。
業內人士表示,伴隨消費金融市場發展而來的風險問題正困擾著整個行業,合規經營已是消費金融行業準入的基本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消費金融公司的商業模式也面臨調整。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外部需求被稱為“三大需求”,也是常說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目前,在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消費已經超過投資成為了領跑者,未來這種趨勢有望繼續保持。
市場筑底之初,消費白馬仍是投資者最愛,資金也持續凈流入。但受年末集中繳稅以及流動性到期等因素影響,因市場風格被錯殺的中小創績優標的,或咸魚翻身,走出一輪逆襲行情。
2017年3月份以來,短期消費貸款同比走勢大幅攀升,明顯偏離穩中有升的零售額同比,預計新增異常短期消費貸款金額約3700億元。
生鮮電商正在將高折損率但高頻剛需的生鮮產品,借助無人值守貨架的方式培育市場。
張旭明表示,此輪“消費升級”對于雅芳這類“用心研發產品、堅持科技創新”的品牌無疑是一大機遇:“消費升級時代,消費者愿意且有能力為高品質買單。我們相信企業在產品背后付出的努力會最終被消費者認知,并影響他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