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晚,《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正式下發,沸沸揚揚的現金貸終于迎來了正式監管。對此,市場人士解讀雖有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沒有明確的監管框架,金融科技的超速發展容易失速。因此,監管意見的出臺,是現金貸經營走向正規化的關鍵一步。
現金貸借鑒于美國發薪日貸款(Payday loan),2015年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由于監管空白,2年多來發展到一萬億規模,并出現了趣店、信而富等多個赴美上市公司,但高利貸、暴力催收、壞賬風險等現象也隨之而起,致使現金貸成為眾矢之的。
對于金融科技的發展,我國長期以來遵循“先發展后規范、再集中整治”的思路。一方面在于,互聯網金融監管應平衡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守住本位,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遵循“先發展后監管”的市場原則,能夠給予市場主體充分的發展時間和空間。
另一方面,金融監管難以跟上金融科技的超速發展是既定現實。從P2P、ICO直至此次現金貸,均是先有新興事物的出現,才能夠有針對性的跟進監管。
就新興業態發展而言,初期勢必會出現“試錯”過程,這是行業發展規律使然。p2p網絡借貸、ico、眾籌等都歷經野蠻生長時期,惡意跑路、籌資騙局等現象時有發生。伴隨互聯網金融的繁榮,不法分子以此口號搞起非法集資和詐騙活動也時有出現。
因此,在超速發展的背景下,“邊發展邊規范”更有助于金融科技行業生態。風控與發展并重,便能形成既鼓勵金融創新、又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的互聯網金融長效監管機制。
如何邊發展邊規范呢?
筆者以為,在現有監管模式的基礎上,可以大力發展監管科技,采用適應金融創新趨勢的智慧監管,讓監管科技與超速發展的金融科技同步創新。
具體而言,監管科技創新可借鑒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實行的“監管沙箱”機制。所謂監管沙箱,是通過提供一個“縮小版”的真實市場和“寬松版”的監管環境,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鼓勵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對創新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交付機制進行大膽操作。金融創新平臺可自主申請進入監管沙箱,進行創新實驗,但必須與監管層進行高頻度交流、信息公開披露。同時,監管者要對平臺提出相應的標準,對參與項目的投資者作適當性控制,強化風險提示和投資者教育。
今年以來,央行、保監會、銀監會等國內金融監管機構先后透露出了對監管沙箱的興趣。
監管沙箱制度跳出了傳統金融監管思維,并能夠防止金融創新產品在不成熟的情況下就大肆蔓延。這一機制就是在創新與監管之間尋求平衡,將金融創新活動一開始就納入包容性監管環境中,也更利于金融創新的發展。朱邦凌(財經評論人)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借助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加杠桿”進行購房,可能驅使一些收入較低或不穩定人群、高風險傾向人群涉足住房融資,容易產生“次級貸款”,加大房地產金融風險。
P2P平臺鑫利源在去年10月1日發布清盤公告后,于11月23日匪夷所思的發布了一條“跑路公告”,公告為兩張空蕩蕩的辦公室照片。
去年高調請來皇阿瑪張鐵林做代言的P2P公司鑫琦資產爆發兌付危機,涉及金額超過19億元,目前公司大門緊鎖。
而在去年11月23日,鑫利源發布了一封名為“跑路公告”的跑路公告,說自己要跑路了,并且附上了人去樓空的辦公室照片。
行業亂象橫生,同質化泡沫嚴重,過度競爭、詐騙、經營不善等問題頻繁發生。
有數據顯示,今年截至9月份,有677家P2P問題平臺跑路。而去年全年,只有122家跑路!
P2P網絡借貸。2014年P2P網絡借貸平臺涉嫌非法集資發案數、涉案金額、參與集資人數分別是2013年全年的11倍、16倍和39倍。這類案件有一些是以P2P為名行集資詐騙之實;有些則是從傳統民間借貸、資金掮客演化而來,以開展P2P業務為噱頭,主要從事線下資金中介業務,開展大量不規范的借貸、集資業務,極易碰觸非法集資底線。
查平臺非法集資,可以說就是在查資金池,因為資金池只是違規而不違法,查起來存在法律障礙,所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就是適用法律的突破口。
8月新增問題平臺波及全國 21個省份,其中廣東、山東問題平臺數量最多,各有11家。
9月7日,深圳知名P2P平臺融金所18 位高管被帶走調查的消息引起行業廣泛關注。隨后,融金所發布公告證實該平臺正在配合調查。
監管層對于P2P的監管細則已經基本制定完畢,或將于10月公布,細則內容包括平臺不得設立資金池,須做純信息中介;平臺須與銀行進行資金存管業務,實繳資本必須達到5000萬以上等。
“投資從未如此性感。”3月27日,P2P網貸正規軍“投吧網”在鄭州舉辦了一場參觀交流會,向外界介紹有關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投資情況。
P2P平臺上海拍拍貸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拍拍貸”)正式發布其基于大數據的核心風控系統“魔鏡風控系統”。
速幫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平臺獲得了由任泉、李冰冰、黃曉明成立的StarVC投資基金注資,并更名為“財加”。
在P2P平臺風險逐漸暴露的同時,不少平臺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為自己增信,不過,并非買了保險就保險,很多P2P平臺購買的保險僅僅承保風險的一小部分,投資者還需擦亮眼睛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