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定于8月18日召開定時定主題新聞發布會,發布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并回應熱點問題,我委相關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關于信用體系建設情況重點介紹三方面進展:
推進涉金融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大背景下,加快推進涉金融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對于凈化金融生態環境,規范金融秩序具有重要意義。我委會同人民銀行等部門先后印發《關于加強涉金融領域嚴重失信人名單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關于對涉金融嚴重失信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建立了涉金融領域的失信“黑名單”制度和聯合懲戒機制。
近期,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確定涉金融黑名單的數據來源和標準。在各部門共同努力下,目前,首批涉金融黑名單已經篩選完成,已在“信用中國”網站上予以公布,并推送給21個部門依據所適用的法律法規對其實施聯合懲戒措施。
涉金融黑名單按照失信類型,分為嚴重失信債務人名單、非法集資名單和其他嚴重違法名單等三類子名單。已公布的首批涉金融黑名單合計約300個嚴重失信市場主體,其中僅涉嫌惡意逃廢債的嚴重失信債務人合計涉案金額就達62億元。后續,我們將加快涉金融黑名單長效機制建設,定期發布涉金融失信人名單相關信息并會同有關部門實施聯合懲戒。
同時,我們也將深入開展涉金融失信行為專項治理工作,向有關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推送涉金融失信人信息,共同開展失信行為治理和失信風險防范工作,并將地方政府在涉金融失信行為專項治理工作中的情況納入城市信用監測指標,進一步促進金融活動參與者守法守信,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嚴重失信債務人名單
非法集資名單(企業)
非法集資名單(自然人)
其他嚴重違法名單(企業)
其他嚴重違法名單(自然人)
國家發改委官網近日連發三文介紹供給側改革取得的成效,文章還透露了下半年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工作重點,包括重點做好國企去杠桿工作、推動市場化債轉股等。
發改委價格司巡視員張滿英在會上表示,首輪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已經全面完成,對電網企業進行嚴格的成本監審,剔除不應進入定價成本的費用和支出。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9日透露,發改委日前印發了44個重大市政工程領域重點PPP項目。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6.9%,城鎮新增就業735萬人;CPI上漲1.4%,PPI漲幅由1月的6.9%回落至6月的5.5%;貨物進出口額13.1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9.6%,服務進出口繼續增長,6月末外匯儲備30568億美元,連續5個月增加。
7月11日,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就《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6》接受采訪時指出,目前農民實際進城落戶進程不及社會預期,最主要原因是農民不舍得附加在農村土地上的各種權利。
據報道,截至2017年4月30日,286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6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占披露年度報告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的91.88%。其中,內部控制體系被認定為整體有效和非整體有效的上市公司分別為2834家、30家,占全部A股公司的比例分別為90.92%、0.96%。
4月26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就直言,雖然一季度經濟整體向好,但不確定因素仍存,其中一項就是房地產,未來一旦放松調控,房價就將出現反彈。
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獲悉,2017年國家將堅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主體多元的改革方向,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繼續實施和完善玉米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同時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19日說,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必須用深化改革的辦法,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19日說,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必須用深化改革的辦法,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要再完成脫貧1000萬人的目標,其中包括去年完成的24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今年是按照34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任務都是非常繁重的。
記者10日從發改委獲悉,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努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制定出臺《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6號)。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開幕。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3日表示,中國今年首次將投資政策協調納入G20議程,提出制訂《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并提交峰會審批。這是全球首份關于投資政策制定的多邊綱領性文件。
補短板調結構雙管齊下,地下管廊棚改防汛等領域投資將提速。
據了解,此次成本監審首先是要確定各個幼兒園等級情況、幼兒人數、教職工總數、資產總額等。重點是核算清楚收支情況,包括補貼收入、經費補助、事業收入、經營收入、人員支出、公用支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