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在嚴厲的調控之下,呈現出“前高后平”的市場走勢。就商品房銷售而言,雖然同比增速逐月下滑,但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的絕對值在一季度仍保持在近一年的月均水平之上;進入二季度后,隨著調控頻頻加碼,效果逐漸顯現,一二線城市銷售偃旗息鼓,三四線城市熱度雖在,但增長腳步也有放緩跡象。
業內人士預計,在熱點城市嚴控房價的政策之下,下半年其銷售價格以環比小降或“維穩”為主。不過,一二線城市供不應求格局不變,房價大幅下降幾無可能。至于三四線城市,在土地市場火熱以及需求溢出等因素帶動下,價格將維持一段上揚行情,但可持續性不高,沖高回落的可能性很大。
一線城市成交量驟減
各地樓市在平靜中告別上半年。在上海,剛剛出爐的6月成交數據顯示,當月一手商品住宅成交量為68.61萬平方米,環比減少3.4%,同比減少45%,幾近腰斬。從歷年來看,由于牽涉到開發商沖刺半年度業績,6月往往是一年中成交的相對高位。然而,今年6月新房市場成交量創下2011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甚至低于樓市較為低迷的2011年和2014年同期。至此,上半年上海新建商品住宅共計成交357萬平方米,同比減少52.8%。
創近年來成交新低的并非只有上海。據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市場研究院數據統計,上半年,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共網簽16332套,同比降38.6%,創2010年以來同期新低;二手房交易量也減少逾三成,已跌近谷底,房價也由區域性回落逐步轉為普遍回落。
深圳規土委發布的統計數據也顯示,上半年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共成交10502套,同比減少54.7%,成交均價54632元/平方米,環比下跌3.9%。廣州則是四大一線城市中表現最為平穩的,上半年一手住宅網簽成交50774套,同比降10.92%;網簽均價為16566元/平方米,同比升4.34%。
部分去年表現極為搶眼的熱點二線城市,今年上半年的市場表現亦不樂觀,一些去年高價拿地的開發商以及高位接盤的購房者,已感受到調控風險。去年最熱的二線城市中,如廈門、福州、南京等地,預售證審批趨嚴,新增供應量持續低位運行,成交量同比跌幅超50%。此外,蘇州的高房價顯著拖累了樓市成交表現,“有價無市”的格局愈加明顯;合肥則受經濟基本面和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城市吸附力遠不及其他熱點二線城市,自去年10月重啟限購后,房地產市場冰火兩重天,成交量持續低位運行。
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四大一線城市及去年火熱的部分二線城市已偃旗息鼓,樓市調控政策不斷施壓是主因。一方面,各地存貨減少疊加嚴格“限價”導致新增供應銳減,成為制約銷售量增長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一二線熱點城市“限購、限貸、限價、限售”政策頻頻加碼,投資性需求受到抑制,商品房成交規模也隨之持續降低。
房價信息難反映真實情況
從上半年成交情況看,一線城市最主要的特點是“量縮價平”。與此前每次房地產調控一二手房的走勢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這一輪,二手房市場率先疲軟,一手房仍然平穩,甚至平穩得有些“不正常”。
“由于‘限價’因素,目前上海等一線城市新房成交價格保持平穩。相比之下,二手房市場隨行就市,供需雙方均按照市場價來成交,不存在人為的干預價格行為。所以,目前二手房市場明顯比去年有大幅回落,價格也出現了一定回調。”克而瑞房地產信息集團執行總裁丁祖昱表示。由于“限價”、“限簽”等各種政策因素,目前上海等城市體現出的房價信息更具復雜性。
記者了解到,為控制全市新建商品房均價,目前上海預售項目獲批價格都較當前市場價偏低,一二手房價格倒掛的現象在上海已不鮮見。在這種情況下,資金壓力不大的開發商多數選擇不去領預售證,“捂盤”不開,而選擇開盤的開發商則通過“裝修款”、“車位款”等各種名目讓購房者補差價,與購房者簽訂一份補充協議,購房者須現金補上一部分被政策“壓下去”的差價。如此一來,網簽數據上顯示的價格既不會大漲,也不會大跌,始終保持“平穩”。
比如近期上海浦東御橋一家龍頭開發商旗下樓盤就明確表示,因為政府批下來的價格比較低,裝修標準只能下降,如果想要裝修升級,必須另外交一筆“裝修款”。這并非個案,因為售價批得低于預期而降低裝修品質(甚至整個小區配套設施)的樓盤近期在上海層出不窮,購房者因此進行維權的案例也不少見。
除了限價,目前上海新建商品住宅項目還被限制“網簽”。比如說,某區每個項目一個月內的網簽總金額不得超過5億元。雖然各個區規定的金額不盡相同,但目的都是為了控制當月預售商品住宅的均價。
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以來,滬上各大地產機構提供的交易數據都刻意淡化甚至回避成交價格。“一方面,房價現在尤為敏感,各大機構都心照不宣,幾乎不主動披露價格信息;另一方面,價格信息不真實,新房價格是被控制的,二手房價格為了避稅幾乎都被做低,房價信息已不具有參考意義。”一位滬上知名房地產研究機構分析師告訴記者。
事實也確實如此。根據網上房地產網簽數據顯示,今年6月,上海全市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47278元/平方米,同比上升29%。而記者了解到的實際情況是,目前上海外環附近的新建住宅項目基本都已賣到5萬元/平方米,內環附近新盤單價基本都在10萬元以上,只不過拿不到預售證無法開盤罷了。
三四線城市也有隱憂
與一二線城市整體偃旗息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半年大多數四線城市的熱火朝天。
就成交量來看,今年上半年,三四線城市表現為漲跌互現。克而瑞房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此前熱門的珠海、東莞、中山、無錫、常熟等市,上半年成交量同比跌幅超30%。一方面,受制于“四限”政策持續發力,購房者觀望情緒漸濃,市場熱度較2016年下半年相差甚遠;另一方面,前期熱點的三四線城市新增供應量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顯著拖累成交量上行空間。
而對大多數政策支持去庫存的三四線城市,如鹽城、宜昌、九江、汕頭等,在當前銷售窗口期積極推盤,成交量同比均實現較大比例增長,鹽城和宜昌兩市同比實現翻番,汕頭更是同比大增215%。三四線城市房價更是領漲全國樓市,克而瑞研究中心監測的32個三四線城市中,28個城市1月至5月房價環比上漲,超過20%漲幅的城市多達13個,太倉、惠州、南通、常州、昆山等城市環比漲幅均高于40%,珠海、惠州環比漲幅更是分別高達58%和72%。
然而,三四線城市的熱火朝天能夠持續多久?不少業內人士預計,隨著調控政策不斷升級、疊加,政策效應同樣也會溢出,今年下半年一二線熱點城市價格繼續保持平穩,三四線城市中,前期房價漲幅較大的則面臨調整風險。
事實上,去年大熱的部分二線城市上半年已經顯現出調控風險,或將在不久后遞延至目前熱火朝天的三四線城市。“政策調控仍在加強,貸款利率繼續收緊的預期將進一步強化市場的觀望情緒、增加購房成本,政策調整的空間仍有,尤其是針對三四線城市。”丁祖昱認為,多數三四線城市供求并未真正逆轉,且存在需求透支的情況,市場“火熱”能持續多久,不容樂觀。
河南就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下發通知,句句指向清晰。克而瑞信息集團河南片區總經理趙爽認為,鄭州最近出現的低預期價開盤事件,也許將成鄭州的拐點。“對于房企,限價只是一方面,更嚴厲的政策是在信貸方面,諸如再度延長放款周期、現房預售等。
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5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效果繼續顯現,樓市呈現穩中有降格局。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當前樓市的特點是:一線城市總體降溫,二線城市市場有分化,弱房價和熱房價城市相互牽制,三線城市總體升溫。
CRIC數據統計,40家已公布銷售業績的房企,5月份合計銷售3844億元,環比下調10%,這也是今年以來銷售最差的月份。
網民“宏顏”表示,開發商當“房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租房市場的升級,而且隨著大量房源的增加,有望平抑租金。網民“一路煙灰”表示,中央鼓勵機構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主體,需要建立長效完善的機制,讓運營商能從中獲利。
去年以來,多個城市先后發布了多項樓市調控政策。在限購、限貸甚至限售的政策“組合拳”下,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傳統“紅五月”風光不再。
值得一提的是,端午假期開盤的7個項目中,除碧桂園鳳凰灣位于平原新區非限購區域外,其余均為限購區域樓盤。非限購區域碧桂園鳳凰灣共推出洋房四房二廳二衛256套,去化252套,去化率98.43%。
以深圳市為例,深圳作為領漲全國房價的一線城市,在調控政策下,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已連續多月下跌。伴隨著住房限購措施以及后續出臺的一系列調控措施,數據顯示,鄭州房價已有明顯回落。
收房及裝修之后需要繳納的管道煤氣、有線電視等的初裝費用等,也可以提前考慮一下,做好整體的買房預算。了解了這六項買房費用支出相信你也有了自己的打算,接下來就挑選一套適合自己的房子吧。
在2011年以來的限購、限貸、限價的基礎上,調控又祭出了一個殺手锏:限售,主要內容是要求個人獲得不動產證兩年后方可再賣,以及新建商辦房限制賣給個人。
在2011年以來的限購、限貸、限價的基礎上,調控又祭出了一個殺手锏:限售,主要內容是要求個人獲得不動產證兩年后方可再賣,以及新建商辦房限制賣給個人。
要說當下是史上樓市最嚴調控期,也不為過。福州:新取得不動產權證未滿2年的,不得上市交易,不得辦理轉讓公證手續。而當下,樓市也呈現出“城市圈+認房認貸+限售”的調控新特征:
近來幾乎每天都傳出有地方限購,而且限購的政策更是“五花八門”:限貸、限購、認房認貸又認離……甚至開始限賣。
多地出臺的限貸、限購等措施從需求端加碼樓市調控的同時,供給端也在發力。今年第一季度,全國105個主要監測城市住宅用地供應同比增加,占建設用地供應比例升至近兩年最高,一線城市增幅超過50%,有利于保持市場穩定,合理引導預期。
構建住房市場穩健均衡發展的長效機制曾經是樓市熱議話題之一。在商品房成為中國住房供應主體的今天,重構經濟適用房制度已經不具備條件。也許,限購、限售和限貸這些所謂的“短效機制”,才是歷史選擇的中國大城市樓市新長效機制。
事實上,從北京“3·17”樓市新政開始,過去的一個月,房地產市場政策密集加碼,認房又認貸,限買也限賣,嚴厲史無前例。除了北京外,廣州、深圳、上海等區域樓市也在政策傳導期中悄然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