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國家集體勝出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行動網絡(SDSN)日前發布2017年度世界幸福報告,挪威在連續兩年位居第四之后,今年躍升三個位次,超過三度冠軍,首次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丹麥退居第二,冰島、瑞士、芬蘭、荷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依次排在第三至第八位,澳大利亞和瑞典并列第九。五個北歐國家均進入全球前十行列。
可持續發展行動網絡自2012年開始發布全球幸福報告,在過去四年的報告中,丹麥三獲冠軍,瑞士贏得一次。
德國連續第二年排在第16位;英國上升4個位次,排在第19位;俄羅斯躍升9個位次,排在第49位;日本上升兩個位次,排在第51位,中國攀升4個位次,排在第79位。“金磚國家”中另外三個經濟體,巴西位次最高,排在第22位,南非和印度分別排在第101位和第122位。
中國臺灣地區排在第33位,落后于排在第26位的新加坡,高于排在第56位的韓國。中國香港地區排在第71位。
在本年度報告所涵蓋的155個國家和地區中,中非共和國排名倒數第一,為全球最不幸福的國家,布隆迪、坦桑尼亞、敘利亞和盧旺達依次排在倒數第二至第五位。
金錢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報告表示,人均實際GDP是衡量民眾幸福的關鍵指標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其他指標還包括慈善捐贈、健康的預期壽命、社會支持、選擇生活的自由,以及免于腐敗的自由等。
“世界幸福報告凸顯了為民眾制定好的政策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政府應著力制定有利于民眾福利提升的政策。”報告的聯合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民眾的幸福源于強有力的社會基礎。政府要做的是建立社會信任,打造健康生活,而不是生產槍炮,修建隔離墻。各國政府領導人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盡管全球油價下滑,但挪威依然登頂榜首,這說明政府的財政安排對民眾幸福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
“挪威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報告聯合作者、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約翰-海利威爾(John Helliwell)說,“在石油生產方面,它采取了一貫的審慎措施,最大限度避免了油價起伏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此外,石油收益主要用于未來投資,尤其是針對年輕一代的投資。這樣一來,它也就可以很好地建立起社會互信,提升善治能力,進而提升民眾幸福感。”
“類似的情況并不僅僅出現在挪威,其他排名靠前的國家和地區也基本如此。”海利威爾補充說。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行動網絡是聯合國秘書長發起的一項特別倡議行動,成立于2012年9月,旨在匯集全球智慧應對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各項挑戰。
美國全球幸福指數排名不斷下降
在這一報告中,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排在第14位。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34個成員國中,按相似維度測量,美國的幸福指數排名從2007年時的第三名下降到今年的第19名。
報告認為,金錢是買不來幸福的,至少在美國是這樣。即便這個國家已經扭轉經濟頹勢,人均收入呈上升趨勢,失業率也降到歷史低點,但美國人并沒有因此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美國主流政治論述的話題是推動經濟增長,并以幫助人們重新實現美國夢為目標,籍此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報告的聯合作者之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說,“但我們的數據顯示,這是一個錯誤的策略。”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行動網絡發布的這份報告基于年度調查而成,涵蓋155個國家和地區。其所調查方法非常簡單,即向每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000名民眾提一個簡單并且主觀的問題:“以0到10為一個指數量表,0代表生活最糟糕,10代表生活最幸福。你認為你處于哪一個層級?”受訪者給出的所有分數的平均值即幸福指數。
然后,研究人員采用6項指標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人均GDP、預期壽命、親屬或朋友的支持、慈善捐贈、選擇生活的自由,以及免于政府和企業腐敗的自由。
報告說,推動社會變革更容易提升美國人的幸福感。研究人員表示,單純的GDP增長對美國整體幸福水平的提升相對有限。比如,人們認為現在的腐敗程度比2006-2007年時更嚴重,而要想抵消這種挫折感,人均GDP需要從現在的大約53000美元增至62000美元。再比如,美國人普遍認為他們所獲的社會支持自2006年以來一直在減少,而想要彌補這種損失,人均GDP則需要上升至82000美元。
報告預計,如果單純以經濟增長為衡量指標,那么要想把幸福感提高到2006年時的水平,美國的人均GDP至少需要達到133000美元。
為此,薩克斯給出了提升美國社會信任度的建議:推動競選籌款改革,出臺旨在減少收入不平等的政策,改善本土美國人與移民之間的社會關系,消除國民自9·11恐怖主義襲擊事件以來的恐懼心理,以及提升高質量教育的普及率等。
“簡而言之,美國的危機是一場社會危機而不是經濟危機。”薩克斯補充說。
全球市場近日遭遇大幅震蕩,亞洲市場全面下跌,中國股市更是出現暴跌,一路高歌猛進的歐美股市也未能置身事外。分析認為,雖然暴跌有可能在近期出現階段性緩和,但未來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這種市場的不確定性也加大了經濟增長的風險。
據新華社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受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影響,估計目前發達經濟體貧困兒童總數達7650萬,較2008年增長260萬。該機構建議各國將減少兒童貧困現象納入經濟復興計劃,切實改善兒童生活狀況,并引發全社會對兒童貧困問題的關注。
聯合國:受金融危機影響,富裕國家貧困兒童總數達7650萬。
據新華社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受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影響,估計目前發達經濟體貧困兒童總數達7650萬,較2008年增長260萬。該機構建議各國將減少兒童貧困現象納入經濟復興計劃,切實改善兒童生活狀況,并引發全社會對兒童貧困問題的關注。
國慶長假之后,一則“中國趕超美國 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消息引起熱議。根據IMF此次公布的數據,按照PPP的算法,中國2013年GDP是16.1萬億美元;而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按照GDP的數值來計算,中國2013年GDP是9萬多億美元。
對此,專家表示這種算法并不完全準確。
國慶長假之后,一則“中國趕超美國 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消息引起熱議。根據IMF此次公布的數據,按照PPP的算法,中國2013年GDP是16.1萬億美元;而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按照GDP的數值來計算,中國2013年GDP是9萬多億美元。
根據統計數據,依照購買力平價(PPP)標準來計算,印尼躍升6級,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中國、印度、日本、德國、俄羅斯、巴西、法國以及英國。對此印尼總統蘇西洛表示印尼當前保持經濟快速增長,準備再創輝煌佳績,世銀預估印尼今年經濟增長率為5.3%。
全球主權債務風險隱患依舊高企,并成為主導全球金融脆弱性的關鍵。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說,過去五年,世界經濟一直依靠新興經濟體這一個引擎拉動;現在,發達經濟體將重新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另一大引擎。巴西總統羅塞夫更是在達沃斯論壇上鮮明指出,在后危機時代,新興經濟體仍將繼續發揮促進全球增長的關鍵作用,不可輕言新興經濟體失去活力。
出席這場辯論會的七名嘉賓,可以說都是全球金融界的重量級人物,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德國財長、英國和日本的央行行長、印度計劃委員副主任。作為唯一一名來自發展中經濟體的財政官員,印度計劃委員副主任阿魯瓦利亞也表示同意拉加德的“謹慎樂觀”說。
中國首個萬億美元區域經濟體橫空出世。廣東省統計局稱,由于珠三角轉型升級加快,廣東產業結構近期有望從工業主導的“二、三、一”格局,調整為服務業主導的“三、二、一”格局。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競報》12月26日報道,總部位于英國的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公布最新預測,認為英國將在2030年超過德國,成為歐洲最富裕國家。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對全球30個最大經濟體今后5年、10年以及15年的經濟產出作出預測,認為英國將在2018年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世界貿易組織19日發布最新經濟數據,預計2013年全球貿易額將增長約2.5%,低于今年4月份預測的3.3%。根據最新預測,2013年全球商品貿易額將增加2.5%,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出口將分別增長1.5%和3.6%,發達經濟體進口將減少0.1%,發展中經濟體進口將增長5.8%。
美聯儲在當天結束的例會后發表聲明指出,自7月份以來,美國經濟延續溫和增長態勢,就業市場有改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