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懸念,2017年再次上調了基本養老金,但面對“13年連漲”而產生的支付壓力,光靠節流顯然不夠,最重要的還是開源。
3月28日,國務院發布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明確提出,穩步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政府工作報告》同時表示,任務已下達給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國資委、證監會、社保基金會等部門。由此不難看出,今年,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的工作應有較大進展。
“隨著社保不斷降費、給付不斷加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動態缺口及支付壓力也在不斷增大,為充分應對潛在財務風險,必須盡快劃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3月30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董登新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傳遞的信號來看,地方國資劃撥辦法有望年內出臺。
仍有支付壓力
2005年至今,基本養老金已經實現了“13年連漲”,且其中11年的漲幅均高達10%。眾所周知,企業職工養老金收入與全國城鎮在崗職工的社會平均工資直接掛鉤,但是,社會平均工資并未如養老金般每年有10%的上調幅度,因此,這一增一減之間,最終造成養老基金的收入增速常年小于支出增速的局面。
今年年初,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五項社保基金總收入為5.3萬億元,同比增長14.7%,總支出為4.7萬億元,同比增長19.3%。由數據可以看出,總支出的增速明顯高于總收入。
其實,單單就養老基金而言,近十幾年來,除了個別年度養老金收入的增速躍居支出增速之上外,大部分年度養老金收入的增速不及支出增速。也就是說,養老金花的比賺的快。
屋漏偏逢連夜雨。這種情況下,為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期降低企業經營成本,2016年5月,我國開始實施階段性降低費率的政策,就在當年,我國養老金的漲幅直接降至6.5%的標準,而今年的漲幅繼續延續了下行趨勢,進一步下調至5.5%。針對這樣的趨勢,有專家稱,養老基金的支付壓力比較大,未來這一增幅很可能會繼續下行。
一方面,我們希望擁有充足的養老金來保障退休生活,另一方面,又希望養老金長期、可持續,很明顯,就目前的收支狀況來看,兩者暫難全;同時,養老金長期高速的增長直接加重了基金的支付壓力。
對此,人社部相關人士表示,從養老保險的收支結余、累計結余和社保基金儲備的數目看,當期發放沒有問題,不過,應對未來人口老齡化的壓力,養老保險長期存在著支付壓力。
面對這樣的支付壓力, 財政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根據人社部的數據獲悉,2006年可謂是各級財政補貼養老保險基金額度的分水嶺:之前,各地財政補貼總額大都為400億元到600億元左右,但到了2006年,該數據直接上升為971億元,此后每年的補貼大都以千億計算。記者粗略統計,從2006年到2016年這11年間,各級財政補助的養老金金額已經高達近3萬億元。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放緩,財政收入增速已降至個位數,2016年僅為4.5%,這樣的情況下,財政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依靠財政補貼作為重要來源的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很難持續。
董登新表示,1998年,城鎮職工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改革時涉及6000萬到8000萬的中人,到現在為止,視同繳費的中人部分還在支付當中,這是第一大轉制成本。如今,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并軌涉及近4000萬名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和1500多萬離退休人員,這是第二個比較大的轉制成本,改革還在繼續,為此,財政補貼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國資劃轉整裝待發
作為緩解養老金支付壓力的有效渠道,“劃撥部分國有資產補充社會保障基金”通過十余年的走走停停終將塵埃落定。
最早,“劃撥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是在2004年10月被寫入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中,但之后的幾年并未有實際動作出現,直到2009年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劃撥之議重啟。國務院規定,凡在境內證券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國有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均須按首次公開發行時實際發行股份數量的10%,將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國有股轉由社保基金會持有,但在實際操作中,有關部門卻以政策銜接為由,將范圍僅僅圈定在微薄的增量上。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末,國有股份累計劃撥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的資金只有2119億元,只占中央和地方持有的全部國有企業股份凈資產的1%,占國有上市股份的1.5%。
2015年3月中旬,山東開啟先河,將省屬企業30%的國有資本劃轉省社保基金。數日之后,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演講時稱,解決養老金支付問題的公平辦法,就是“劃撥部分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就在樓繼偉講話當天,人社部時任新聞發言人李忠就國有資產劃撥全國社保基金工作進行解讀時稱,目前國資劃撥社保的工作正由財政部牽頭,國資委、人社部、社保基金理事會、證監會等部門參加,共同推進,相關部門已成立專題工作組,建立了工作機制,正在深入研究論證,在這個基礎上抓緊提出總體方案。此后,遼寧也啟動了國資劃轉社保的實踐嘗試。
“目前劃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主要有兩種路徑:一是國有企業IPO時,將其中部分國有股無償劃轉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持有,二是將地方國有資產劃轉部分給本地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前者國有股轉持有法可依,后者屬于地方政策,尚無統一立法。”不過,董登新表示,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出的信號來看,地方國資劃撥辦法有望年內出臺。
其實,“劃撥國資充實社保”已連續兩年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不同的是,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提法是“制定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辦法”,而2017年的報告直接表示“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這一表述的變化或許可以透露,辦法已有,只待實施。
同時,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新聞發布會上回應“劃撥國有資本補充社保基金進程”這一問題時提出,下一步國資委“將按照中央文件的總體要求,如期、按時、足額劃轉所要求的比例和數額”。
二者前后呼應,不難看出,劃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這一由來已久的提法或能在2017年落地,屆時,“怎么撥、撥多少、如何管”這些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有望終見分曉。
就此,董登新表示,今后若干年內還會加大國有資本劃撥力度,為了規范這一做法,年內還要對相關立法做修訂,并制定更加完善可行的法律法規。
“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3億人,占總人口的16.7%,65歲以上人口達1.5億人,占10.8%,據預測,我國老年撫養比將由目前的2.8:1達到2050年的1.3:1。”
養老金入市是近幾年資本市場的熱炒話題,但總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距離2016年10月底人社部發言人李忠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養老金入市在即已經過去4個多月。
今年兩會上,養老問題也成為熱點話題之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7年將繼續提高基本養老金標準。另一方面,養老金入市也在穩健進行。
3月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副部長游鈞介紹,2016年底,正式啟動了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實施工作。
3月1日,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副部長游鈞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就業和社會保障有關情況,延遲退休再次成為媒體提問的焦點。去年8月,國務院正式頒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劃分養老金投資運營各方責任、明確投資方向和比例,為養老金投資運營制定了管理規范。
首次中標的權益類組合已啟動了入市的準備工作。而就在上周,社保基金又啟動了第二次養老金管理組合招標工作。
種種跡象顯示,養老金入市的步伐越來越近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證券投資管理機構評審結果出爐,共有21家機構入選。對于養老金入市的時間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李忠曾透露,年內將組織首批委托省份與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合同。
2萬億元規模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即將分批投資運營,點燃了證券投資管理機構的熱情。
河北承德市社會保險局(以下簡稱“承德市社保局”)隨后告訴她,市社保局科員白雪杉(男,42歲)利用養老保險系統漏洞,將部分養老保險金據為己有。
社保局要求248名參保人自己補齊這部分虧空。
中央公布今年上調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6.5%后,各地遲遲未出臺相關文件。首次統籌上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上海的方案針對這兩類人分別制定了調整細則。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調整養老金涉及8500多萬企業退休人員和1700多萬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這項惠及1億退休人員的政策,地方必須按照人社部、財政部的通知精神盡快落實到位。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部已明確地方應盡快落實,但具體時間表并未確定。
2015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8583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01萬人。全年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32195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其中征繳收入23717億元,比上年增長12.4%。
2015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8583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01萬人。全年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32195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其中征繳收入23717億元,比上年增長12.4%。
江永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蔣俊善介紹,截至5月9日18時,全縣共排查出“雁過拔毛”式腐敗問題線索1427件,涉及金額148.69萬元。5月8日,江永縣紀委常委會做出決定,給予歐養仔開除黨籍處分,涉嫌犯罪問題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