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異常緊張的周一之后,周二,借資金、平頭寸依然是銀行間市場的主旋律。周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維持凈投放,午后更有央行開展臨時流動性便利(TLF)的傳聞流出,但市場資金面緊勢直到收市前才稍見緩和,貨幣市場利率全線繼續大幅走高,銀行間市場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升破5%,創逾兩年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轉債發行及季末監管考核應是導致資金面明顯收緊的主要原因,部分銀行類機構不再融出甚至尋求融入,則直接加重市場資金供求壓力。預計季末前流動性仍會以偏緊為主,但央行維持合理必要的流動性態度不變,流動性異常緊張應該不會持續。長期看,流動性穩定性的提升,有賴于金融機構主動去杠桿,加強流動性管理。
可怕的資金面
每逢季末,資金面必不安生,市場已習以為常,對2017年首個季末的流動性波動不是沒有心理準備。但進入3月下半月,資金面迅速從之前的寬松狀態轉向緊張,尤其是本周一(3月20日)資金面持續異常緊張,還是讓很多機構感到猝不及防。
“太可怕了!借了一天,還是不少違約的!”一位交易員的吐槽,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對于經歷了2013年“錢荒”及2016年末“錢荒2.0”的一眾人來說,用“可怕”來形容周一的資金面,足見形勢的嚴峻。
周一,貨幣市場利率全面大幅上漲,指標性的銀行間市場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R007)大漲33BP,上一日則為下行21BP;跨季末的21天回購利率大漲44BP,1個月回購利率升破5%關口。
資金利率大舉走高固然直觀,但市場參與者的感受更加真切。交易員稱,周一資金面開盤便緊,各期限資金需求旺盛,連大行都在尋求融入,到下午四點半左右仍然有很多機構頭寸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歸納起來,周一資金面緊勢讓人感到可怕的有三點:其一,一些大行也加入到借錢的隊伍當中,大行可是“金主”,站上資金鏈的上游,其“角色”轉變致市場壓力倍增;其二,資金面緊勢在午后未見緩解,市場沒能得到“四點以后自然平”,這種預期差導致尾盤形勢惡化,情緒趨于恐慌;其三,3月上半月資金面從之前偏松到異常緊張,變化太快,且時點上也有所“超前”。
在此背景下,周二注定又是緊張的一天。周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維持凈投放,但規模只有300億元,較上一日還少100億元。對于“嗷嗷待哺”的一眾機構來說,這點錢還是太少。同時,央行的“強硬”態度也觸痛市場神經,對資金面的預期難免進一步謹慎。
據交易員稱,周二上午資金面依然緊張,只有少數非銀機構高價融出隔夜、7天資金,大部分機構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直到下午3點以后,情況才稍稍緩解,隔夜資金融出逐漸增多。
昨日市場資金面緊勢及情緒改善還是有限。一是資金利率繼續全面大幅走高,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隔夜到6個月品種全部上漲30BP或更多,其中,R007飆升113BP至5.01%,為2015年以來首度站上5%關口,盤中更有高達10%的融出報價出現。
二是跨季的14天和21天資金需求持續旺盛,但是基本沒有機構融出,供求形勢依然嚴峻。三是反映資金面預期的IRS大幅沖高,1年期IRS盤中創逾兩年新高。
據稱,昨日午后資金面稍緩,與一則央行“放水”的傳聞有關。彭博援引未具名的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人民銀行于周二向市場注入數千億元流動性,但“中國央行不愿就此置評”。隨后有交易員稱,央行可能開展了TLF操作,規模及利率不詳。
超預期緊張如何產生
想到了資金面會緊,但沒想到會這般緊,這恐怕是很多市場人士的共同感受。這種預期差的產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分析人士認為,最近貨幣市場出現異常波動,既受到事件性因素的沖擊,也提前反映了季末因素的影響。
轉債發行可能是本輪流動性收緊的導火索。17日,300億元的光大轉債展開網上、網下申購。從以往情況看,轉債申購吸金能力強,即便是中小盤轉債發行,對短期流動性也會產生一定的擾動,而光大轉債是近年來公開發行的最大規模的傳統轉債。從時點上看,本輪資金面緊張恰是從光大轉債申購的前一兩日開始出現的。
光大轉債網下、網上申購資金從22日開始將陸續解凍,屆時對短期資金面的影響將消退。不過,近期資金面收緊不光受到轉債發行的影響,還跟跨月末的資金需求增多有關。
年初以來,季末流動性波動風險就備受關注。業內人士指出,自去年央行啟用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以來,MPA考核造成的季末流動性波動已有所體現,而今年MPA考核壓力將更大。一是從今年開始,表外理財將被正式納入MPA的廣義信貸測算范圍,鑒于去年銀行理財規模普遍增長較快,且年初銀行放貸意愿強,到一季度末部分銀行可能面臨廣義信貸增速超標壓力。二是今年央行在MPA的參數設定可能更嚴,并將加大對不達標機構的懲罰力度。有鑒于此,市場不光擔心一季度末流動性會再次趨緊,而且怕這一次會比之前各季末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交易員表示,隨著季末臨近,為防萬一,機構對長期限資金融入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融資的很少,都在努力囤錢,這種普遍做法也會加劇市場資金供求緊張,導致流動性緊張的自我實現、提前實現。最近大行也在努力借長期限資金,則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貨幣市場波動,一方面可能與應對MPA考核壓力有關,另一方面,季末將有大量同業存單到期,部分銀行資金接續的壓力很大,或許也是造成銀行缺錢的原因之一。
還會緊但不會失控
諸多跡象表明,因MPA、LCR(流動性覆蓋率)考核造成的季末流動性波動已開始顯現威力。到本周后半周,雖有轉債申購資金解凍,但資金面恐怕難以顯著改善,季末前仍會以偏緊為主,從更長時間來看,在央行強調調節好貨幣“閘門”,流動性緊平衡會是常態。
業內人士指出,MPA考核對季末流動性的沖擊不容小覷,同時,近期同業存單量價齊升,則表明銀行體系去杠桿任重道遠,金融機構杠桿操作、期限錯配、資金傳遞鏈條拉長可能進一步放大流動性沖擊;對季末流動性波動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季末前資金面可能會持續保持緊張狀態。
這位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因經濟企穩,央行流動性投放意愿下降,而出于防風險等考慮,央行甚至有意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壓力。之前資金面緊張倒逼央行“放水”的情況屢次出現,這種情況不可能一直持續,金融機構一味依賴央行救助,卻不主動加強風險管理,只會造成風險積聚,因此,從防風險及降低道德風險的角度觸發,央行可能會“給點顏色看看”,以促使金融機構加強風險管理、主動去杠桿。未來期望央行投放巨額流動性不現實,資金面已很難再現持續寬松。
業內人士也稱,近期也有一些因素在增加流動性,市場對季末考核也有所準備,加上央行維持合理必要的流動性態度不變,預計季末流動性風險不會失控,持續異常緊張的情況應該不會出現。
有了去年的前車之鑒,機構更注意防范季末MPA考核對流動性的沖擊。根據以往經驗,謹慎心態之下,機構會加強流動性管理,提前囤積資金,這種做法雖可能導致資金面壓力提前出現,但有助于降低風險釋放時的沖擊。
近期也有一些因素在增加流動性。歷史上,3月份財政存款通常會減少,相應會形成一定量的流動性投放。另外,年初以來人民幣貶值預期減弱,外匯占款下降對流動性的沖擊有所減輕。
面對季末流動性嚴峻形勢,預計央行還是會給予必要支持。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MLF、TLF等操作進行投放的空間還很大,SLF也將適時發揮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保證流動性不出現大問題。當然,央行供給流動性是有代價的,特別SLF操作利率持續上調后,機構獲取應急流動性支持的成本更高,因此,即便央行投放力度加大,資金利率下行空間可能也不會很大。
3月20日,央行官網發布題為《中國穩健貨幣政策的實踐經驗與貨幣政策理論的國際前沿》的工作論文。
隨著季末臨近,央行在公開市場加大了資金投放。昨日,央行開展1000億元逆回購操作,這令公開市場結束了連續17個交易日的資金凈回籠,本周一重返資金單日凈投放。
中國央行今日發布工作論文,宣布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脹為主,兼顧轉型發展和金融改革;應盡快明確新的短端貨幣政策利率和目標水平;要進一步完善公開市場操作一級交易商制度;應在一定標準下擴大公開市場操作和SLF對象范圍。
繼1月底、2月初中期借貸便利(MLF)和央行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上行之后,3月16日央行逆回購和MLF中標利率再次上行10個基點。當日央行逆回購和MLF操作金額分別為800億元和3030億元。
央行今日繼續加大跨季資金投放力度。據央行公告,3月15日,央行以利率招標的方式開展600億元逆回購操作,7天、14天和28天操作量分別為100億元、100億元和400億元,中標利率分別為2.35%、2.50%和2.65%。
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主任周學東稱,央行并不擔心外儲和匯率具體變動到哪個位置。目前所采取的一些“穩匯率”、“穩外儲”的做法,實質是對預期的管理和引導。
3月9日,央行發布公告稱,近期增加流動性的因素較多,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穩定,今日暫不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
昨日,央行對到期的194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進行了等額續作,維護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的基本穩定,凸顯出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基調。
近日,中國央行已釋放出推進數字貨幣的強烈信號:一方面,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預計將在不久后正式掛牌;另一方面,央行推動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也于近日測試成功。
據央行公告,2月23日,央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7天、14天、28天逆回購分別為200億元、200億元和100億元,中標利率分別為2.35%、2.50%和2.65%,繼續與上期持平。
央行表示,近日,人民銀行根據2016年度金融機構信貸支農支小情況,實行了定向降準例行考核。定向降準考核于每年2月份進行,根據商業銀行上一年度“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投放情況,對其存款準備金率進行動態調整。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報告中一些細微的變化及對相關問題的解答更是成為市場討論的熱點。宗良指出,央行預期的改善更多還是基于全球及中國經濟客觀情況作出的理性判斷,有著充分的基礎。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報告中一些細微的變化及對相關問題的解答更是成為市場討論的熱點。宗良指出,央行預期的改善更多還是基于全球及中國經濟客觀情況作出的理性判斷,有著充分的基礎。
據央行公告,2月21日,央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1000億元逆回購操作,7天、14天、28天操作量分別為400億元、300億元和300億元,中標利率分別為2.35%、2.50%和2.65%,繼續與上期持平。
2月17日晚上7點40分,央行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種種跡象給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2017年金融機構給到房地產的企業和購房者的支持相比去年將大打折扣,房企正在告別“高杠桿”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