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忽悠上市、新股業績變臉的監管正在從嚴。
據記者日前從投行人士處了解到,在此輪IPO現場檢查中,擬上市新股業績變臉也被列入重點檢查對象,如去年半年報業績大幅下滑,但去年年報業績恢復正常的;去年年中一度中止審查,后來又申請的企業等。
此外,已上市新股方面,一位上海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預計,雖然不是檢查重點,但從去年以來新上市的次新股已披露或預披露的業績情況看,仍不乏凈利潤同比下滑較大者,這些企業不排除會成為當地證監部門和交易所問詢、檢查的對象。
業績變臉或需回溯
目前,今年上半年IPO的現場檢查工作正在鋪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日前透露了三類檢查主體,分別是首發企業抽簽中被抽中的企業、根據標準不降的貧困地區申請IPO的企業和日常審核中有必要進行現場檢查的企業。
據多位投行人士介紹,其中第三類中或包括中報業績大幅下降后中止審核而年報業績又恢復“達標”的企業。
“手段直接,重點依然是檢查財務,先把銀行流水打出來,再逐項排查。”一位華東上市券商投行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監管層此番做法的目的自然是震懾擬上市企業忽悠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且將檢查工作交由各地方證監部門,更加有的放矢和便利。此前,市場曾有消息稱,證監會已確定對30家首發在審企業進行現場檢查,但目前來看,很可能超過這個數量。
證監會披露的公開信息顯示,截至今年3月9日,共有38家企業IPO申請中止審查,其中有17家企業備注的是“情形四”,即發行人主動要求中止審查或者其他導致審核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的,尤其以上交所的在審企業居多。而這部分企業中如果業績出現中報和年報的大幅差異,將會面臨現場檢查。
次新股監管趨嚴
IPO放行速度不緩,但質量不減,這是目前監管層想追求的新股市場發展狀態。
截至3月10日,中國證監會按周公布的首發申報企業665家,中止審查企業38家,終止審查9家,其中上交所1家,深交所8家。而與此同時,截至去年年底,滬深交易所問詢函發出數量達到歷史高峰,單是去年12月就發出問詢函148份,日均6.4份,今年以來,問詢函雖然有所減少,但是緊接著的各項從嚴監管氣氛越來越高。
其實,不僅是在審的IPO企業,對已上市的次新股,監管層目前也沒有放松,對市場關注的、敏感問題一直加強監管。如今年2月8日剛剛掛牌的數據港日前收到上交所問詢函,問詢公司簽定的張北小二臺一期數據中心項目合作協議事項。因為公司在《招股說明書》“重要合同”一節中并未披露上述重大合同,故問詢函要求公司方核實《招股說明書》中對于張北合同的披露情況,是否存在重大遺漏,還要求上市公司補充披露張北項目的建設及運營情況,以及張北合同具體的洽談、簽署過程,是否與《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業務服務流程相一致,并詳細說明原因。
吉比特近日股價異動大漲,上交所隨即也發出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是否存在應披露未披露的對股價有重大影響的事項,已披露的公告是否存在需要補充公告的情形。同時要求對比2015年財報數據說明公司2016年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并揭示風險。
上述上海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次專項檢查雖然沒有將已上市的次新股業績變臉作為檢查重點,但在這種嚴監管背景下,2016年年報披露結束后,不排除交易所和各地證監局會對此加以重視,如果問題較為突出,監管部門也可能組織一輪專項檢查,且不限于新上市的股票,還包括借殼上市的重組股。
早在去年底,監管機構就已開始研究針對擬上會和過會后待發行企業的業績下滑分類處理措施。“很多企業在IPO階段對前幾年業績都有明確的財務指標,上市前一般會對財務數據進行合理的會計處理,而待上市后,真實的運營情況也就逐漸披露,再疊加上市成本因素,首年業績出現下滑乃至虧損較為常見”,一位接近交易所的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年報已披露和預披露情況看,這種局面有所好轉。
據同花順(300033,股吧)iFinD統計,去年以來上市的新股和次新股中,截至目前有246家發布了業績預告,有42家公司預減或略減,還有12家公司可能出現業績下滑。華安證券、重慶建工、步長制藥業績變動幅度均已觸及50%的保薦人處罰紅線。
根據中國證監會2009年發布的《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規定,對于首發上市公司,保薦機構的持續督導期是公司上市當年及其后的兩個完整會計年度。在持續督導期間,發行人公開發行證券并在主板上市當年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的,證監會將對保代采取3到12個月內不受理保薦材料或撤銷保代資格的懲罰措施。
證監會認為,暴風集團收購的標的公司盈利能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從事上市公司重組的北京時代九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陸群威分析,此舉并不意味著監管層對影視等并購重組會放松。
互聯網金融盡管問題多多,但仍然是當下最熱門的行業和話題。上周業內就有不少傳言,稱證監會的工作人員到各家P2P平臺以及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走訪調研。上周末,北京晨報記者從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人士處證實,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于上周的確走訪多家平臺,并詢問融資情況、上市意向、盈利模式等情況。
證監會在11月28日的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對股權眾籌融資的相關監管規則正在抓緊制定中,以公開發行方式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的相關政策也在積極研究中 清科集團發布的《2014年中國眾籌模式上半年運行統計分析報告》提到,今年上半年,國內眾籌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1423起,募集總金額18791.07萬元人民幣。
近日銀監會口頭要求各信托公司謹慎對待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項目,盡量不做民營企業位于非核心城市的房地產項目業務。中國房地產協會會長劉志峰也表示,在房地產周期性變化的背景下,部分三四線城市開發企業資金緊張,銷售量大幅下滑,回籠資金不暢,面臨較大的償債風險。
日前,銀監會和發改委聯合發布《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針對飽受詬病的銀行收費再次伸出有形的手進行調節。《辦法》公布了商業銀行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的目錄,降低和調整了部分收費標準,規定了部分免費服務項目,自2014年8月1日起執行。
在扣除對應的發行承銷費用后,公司本次發行新股募集資金額,不能超過本次募投項目所需資金總額。如果要避免老股轉讓比例過高,盡量低于新股發行數量,公司就相應降低發行價而不觸及“超募”紅線。
借助“余額寶”攀上2500億高位,天弘基金站上公募業龍頭之際,BAT三大網絡巨頭,以及傳統金融巨頭中國平安[微博](40.91, -0.31, -0.75%),在馬年來臨前夕均已悉數亮出法寶。
1月13日晚間,又一家暫緩發行的擬IPO公司出爐,這次的主角是博騰股份(300363.SZ),其原定于1月14日的網上路演取消,后續發行事宜待定。1月10日凌晨,奧賽康暫緩發行公告一出爐,已宣告了監管層對于發行承銷端的監管開始發力。
1月13日晚間,又一家暫緩發行的擬IPO公司出爐,這次的主角是博騰股份(300363.SZ),其原定于1月14日的網上路演取消,后續發行事宜待定。1月10日凌晨,奧賽康暫緩發行公告一出爐,已宣告了監管層對于發行承銷端的監管開始發力。
作為權重股的銀行股大面積“破凈”已成常態,引發市場關注。上證報記者昨日獲悉,相關監管層在前日召開的一次會議中表達了希望破凈大公司回購股份的建議,而此次被召集參加會議的上市公司主要即為銀行及大型央企。
繼證券業資管業務之后,監管層新一輪的現場檢查瞄準四大融資類業務。
對于券商而言,監管部門將不僅限于排查程序化交易系統風險隱患。例如,河南證監局21日發布的消息顯示,已就“8·16事件”要求轄區證券期貨法人機構在全面風險梳理基礎上,對所有風險環節開展自查。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3個月內監管層連罰4名保代,是宏觀經濟低迷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對IPO企業過會后業績風險披露的體現。據同花順IFIND統計,今年以來,上市后第一個報告期業績變臉的新股公司高達39家,占比約為25.16%。
保薦人代表監管新規才剛正式落地,監管層又立即展開對券商從業人員管理的又一輪的整頓。“券商分析師行業下一步將成為監管層整頓的重點,而重中之重則是研究員涉及內幕交易,利用研究報告惡意影響操控市場的問題。
近期“萬寶之爭”戰勢升級,雙方在資本、法律層面全面開戰。先是寶能系多次出手增持萬科A,后是萬科發9000字長文向監管部門舉報寶能系違法違規,并波及萬科A股市場使寶能資金承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