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從2015年正式提出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里,20多份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的細則文件密集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成了從“概念”到落地的過程。
這是解決我國經濟結構性失衡,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的關鍵所在。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協調推進供需兩端,方能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2017年全國兩會最重要的議題將繼續圍繞供給側改革展開,“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將取得實質性突破。另外,還將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方面發力。
增長目標:宏觀調控的底線思維
隨著全國兩會召開時間的臨近,2017年經濟增長目標再成焦點。
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2017年中國經濟的定調是“穩”字當頭,同時反復強調金融風險疊加。其中,防控金融風險和房地產泡沫,可能影響經濟增速。
從本屆政府開始,宏觀調控著手弱化經濟增長目標值的意義,中國經濟增速目標逐步下調。2011年經濟增速目標是8%,2012年為7.5%,2014年則為7%,2016年為6.5%~7%。
而隨著地方兩會的召開,各省市今年GDP增速目標也陸續揭曉,大部分省市已由之前的區間目標改為預期目標。這也讓更多經濟學家和分析機構猜測,宏觀調控的增速底線思維可能讓位于多重目標體系,2017年全國增速目標會進一步調低,預計為6.5%左右,為改革創造更大的空間。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形勢課題組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考慮到我國潛在經濟增長水平和明年的需求變化趨勢,以及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的現實,2017年經濟增長目標應定在6.5%左右。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表示,中國的經濟增長會有底線,到2020年要實現兩個翻番目標,低于6.5%目標會實現不了。底線不能下滑,不能大滑坡,所以四個因素決定中國經濟增長在今年不會低于6.5%:一是改革發展紅利;二是發展新理念;三是“一帶一路”;四是穩增長強度。
他同時指出,今年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衡、供給大于需求的形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供給、需求兩側結構性矛盾繼續延續。在政府投資拉動下,基礎設施投資與相關產業會出現回升,但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不會有太大起色,甚至還會繼續下行,去產能消費將平緩增長。今年經濟增速預計在6.5%~6.8%之間,可能會挑戰底線。
“三去一降一補”:要有實質性進展
“三去一降一補”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中長期任務仍是2017年的重要工作。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從正式提出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里,20多份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的細則文件密集出臺,供給側改革完成了從“概念”到落地的過程。
這是解決我國經濟結構性失衡和循環不暢,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的關鍵所在。一個基本的共識是,中國經濟基本面暖意漸濃,離不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耕細作。例如,鋼鐵、煤炭去產能進展明顯,隨之而來的是鋼鐵、煤炭價格有較大幅度回升,相關工業企業效益回升,PPI在去年9月份結束了連續54個月下降的態勢,與此不無關系。
2017年可謂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的戰略期,能否取得突破性成果,直接決定著轉型升級戰略全局的成敗。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雖然2016年“三去一降一補”取得不小的成績,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攻堅戰,不是一年一蹴而就的工程,必須要持續進行。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年,面要更廣,去產能涉及的行業更多,比如水泥、平板玻璃等。同時,向更深入的方向拓展,從過度依賴行政舉措,逐步過渡到依賴制度和市場自我調整的方向上來,從簡單的、表象化的問題導向逐步深入到基礎性的、牽引性的改革方向。最后,取得的效果要更穩定、更持續,成效更大。因此,“三去一降一補”要有一些新的內容、新的舉措。
劉元春認為,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在于:去產能處置僵尸企業、高負債高虧損企業并作為重要的突破點;三四線高庫存區域要著力去庫存;在稅收方面,進一步加大減負力度;去杠桿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難度最大和最迫切的,因為它涉及資產價格泡沫和金融風險上揚的問題。
振興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載體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主要載體。但目前中國經濟出現了“脫實向虛”的結構性問題。為此,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已成為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大重點工作之一。
實際上,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決策層的重心,但由于過去幾年出口疲軟、投資邊際效益下降,以及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資金“脫實向虛”。從目前的中國經濟形勢來看,民間投融資意愿不強和資金“脫實入虛”是當前經濟動力面臨的主要問題。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一直在下降,從2012年的24.8%下滑到2015年的10.1%,而2016年增速落至3.2%,增速下降明顯。同時,由于資金的涌入,2015年以來股市、樓市輪番上演瘋狂上漲,對實體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產生了負面效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許召元指出,要振興實體經濟,首先要整頓市場秩序,重樹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在企業、市場到最終消費者三個環節中,企業有著很強的活力和競爭力,消費者有著升級的迫切需求,市場正是當前最重要短板,完善市場,就好比是武俠小說中的打通“任督二脈”或是醫學上的消除“腸梗阻”,這是2017年的首要任務。
此外,許召元認為,切實做好降成本工作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任務。雖然總體上我國制造業競爭力仍然較強,但不可否認不少行業的競爭力已經顯著下降,一些企業開始向海外轉移。因此,盡可能降低虛高的成本、不必要的成本,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對外發展戰略:繼續落子開放大棋局
“一帶一路”、自貿區等對外開放戰略仍將是本次兩會關注的焦點。
“十三五”期間,中國提出將堅持自主開放與對等開放,加強走出去戰略謀劃,統籌多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
“一帶一路”是新時期的對外開放戰略。自“一帶一路”戰略從2013年提出之后,“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目前已經進入全面落實階段。“一帶一路”藍圖正在穩步展開。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已占中國外貿總額的25%以上,對外直接投資占比達到8.5%,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占比已超過50%,成績初顯。
與此同時,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終于“再下一城”,中小企業章節談判成功結束;中日韓自貿區第11輪談判也有所進展。
自貿區布局也不斷完善,從與地理位置優越的格魯吉亞實質性結束自貿協定談判,實現中國在歐亞地區自貿區網絡布局零的突破,到和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心區域的摩爾多瓦啟動自貿協定聯合可行性研究;從與智利啟動自貿區升級談判,到積極推動亞太經合組織(APEC)利馬會議確立亞太自貿區建設目標和原則,中國正加快構筑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建設,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進一步優化自貿區布局。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宋泓認為,在全球貿易發展不確定性增多的情況下,中國應繼續加快自身開放進程,在制造業和服務業領域有序進行改革與開放試點;同時,更扎實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以我為主、以我為中心的區域貿易網絡。
國企改革:大規模并購重組
2016年被認為是國企改革的實施之年。無疑,2017年,本輪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
自《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后,多個專項改革意見及配套方案先后落地,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已經形成。同時,國資委還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36個配套文件,國企改革從頂層設計到改革操作細則已基本齊備,國企改革全面深入推進的“東風”已起。
國企改革在2017年將步入“深水區”,需要在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上實現突破性進展。那么,今年兩會將如何布局國企改革?分析人士指出,2017年國企改革有望進行較大規模的并購重組,并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分類改革等相結合。
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認為,2017年是國企改革落地年,也是地方國企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之年。國企改革將全面進入落實階段,預計混合所有制改革、國資投資運營平臺、兼并重組、資產證券化力度將不斷加大。此外,相關試點將全面推開,央企重組減少至100家以內有望實現,央企和地方混改及員工持股試點名單有望明確。
李錦表示,新一輪國企重組將會更加注重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同時緊扣供給側改革的主線,清理退出一批國企,加快處置低效無效資產,淘汰落后產能,進而實現央企瘦身健體、結構優化、提質增效的目標。在“大企業時代”發展背景下,央企在2020年組合成80家左右有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的國家隊將極有可能出現。
房地產:去庫存還要穩房價
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的現實情況,一是要穩住一線城市房價,另外要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問題,這將是今年房地產調控的重點。
過去的2016年,房地產政策經歷了從寬松到熱點城市持續收緊的過程,為了去庫存,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首付降至20%,調降契稅和營業稅,住房公積金可用于異地購房等,但這些措施在各地起到的效果并不一樣。熱點城市房價攀升,三四線城市仍面臨去庫存壓力。
如何讓調控更加精準發力,一方面帶動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同時一線城市房價也不至于大漲大跌,相信今年兩會會就這一問題繼續深入探討。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指出,2017年房地產市場調控按照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一線城市防泡沫,二線城市要穩,三四線城市要活,因城施策、因地制宜仍然為當前樓市調控政策的主要特征。
從房地產市場具體情況分析看,一線城市控房價防泡沫背后就是要采取疏解城市人口壓力的措施。二線城市市場仍然分化,核心熱點城市增加市場供應將成為穩樓市的主要市場特征。對于核心二線城市來講,想方設法增加土地供應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穩定樓市的主要措施。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仍然為2017年非熱點城市樓市“活”的主流政策。
財稅改革:減稅是“重頭戲”
財稅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戲。
如果說,2016年是財稅改革的落地年,那么,2017年將是財稅改革的突破年。
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稅體制改革備受社會關注。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為目標,提出了三大改革任務: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2016年,預算公開、營改增、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等多項改革穩步推進,效果正在逐步顯現。今年兩會哪些改革將落實?哪些亟待推進?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表示,在深化稅制改革中,核心問題就是怎樣真正按照配套改革要求攻堅克難。現在,任何一個稅制設計都有牽一發動全身的特點,要納入配套改革,且要真啃硬骨頭。營改增全面實施后,后面就是整個稅制體系和財稅配套改革如何推進問題。
“按照審批財稅配套改革方案確定的時間表,現在的實際進度已明顯滯后。”賈康坦言,六大稅制改革中,除營業稅改增值稅外,還有資源稅、消費稅、房地產稅、環境稅和個人所得稅改革。除資源稅和環境稅如何推進改革已有明確信息外,其余三項改革任務當下還未看到具體的推進安排。要在預算改革方面有進展,還需稅制改革和政府體系、中央地方事權等方面改革相配合。
在2016年的中國經濟熱詞中,“企業稅負”可以算是一個。對于2017年如何繼續減稅也將是今年兩會重點討論的議題。
金融改革:主要工作是控風險
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金融市場既跌宕起伏,又推陳出新。互聯網金融告別“裸奔”時代,金融科技為古老的金融業打開一扇新窗,金融創新且行且規范。
與此同時,國內經濟回穩態勢還不穩固,國外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還在積聚,圍繞著資本市場改革、精準扶貧、企業降杠桿、房地產調控等,金融改革的步伐也在明顯加快。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經表示,相關的經驗教訓一定要總結,其中就包括監管方面的問題。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繼續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
監管體制如何改革備受關注,大家都期待今年兩會進一步明確。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博客,微博)曾發文指出,2017年的金融監管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展開:繼續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戰略要求,在金融支持戰略新興產業、促進科技創新和成(002001,股吧)果轉化方面出臺相關政策,在促進傳統產業去產能、增效益上也會有所著力;嚴控系統性風險,微觀審慎和宏觀審慎監管相結合,通過信貸控制、指標監管、窗口指導等多種手段控制和預防房地產價格波動、匯率波動、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實體經濟可能造成的沖擊。
尹振濤指出,完善金融監管架構,在現有“一行三會”的基本架構基礎上增強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實際效果,加強跨部門溝通和監管資源共享,同時進一步完善金融執法制度。此外,在互聯網金融監管、金融對外開放、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將繼續得到監管層的重點關注,相關政策措施或將繼續得到完善。
農業供給側改革:助力中國夢
兩會臨近,“三農”問題再度引起公眾關注。
近幾年,我國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打下了一定基礎,但農產品(000061,股吧)供求結構失衡、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仍很突出,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庫存高企與銷售不暢、小生產與大市場、國內外價格倒掛等矛盾亟待破解。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布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中央一號文件確定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方向,農業部、國家糧食局等多部委又先后出臺相關文件,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究竟應該如何推進還有待明確。
廣發證券(000776,股吧)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表示,農業供給側改革依舊可以從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三個角度去理解。去庫存的重點是收儲制度改革和糧食價格的市場化。以玉米為例,當前我國收儲制度下玉米儲備量極高,價格亦與國際市場脫軌,目前已經根據“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進行了試點改革,未來將進一步推進。降成本的重點就是規模化經營,土地流轉、“三權分置”的主方向已經確定,但近年來進展并不快,2017年是農業供給側改革年,相關領域的突破值得關注。
治霾降污:力度再升級
“十三五”時期,五大發展理念中就有綠色這一項。2017年是“十三五”規劃的第二年,也是環保治理的關鍵一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社會共識,但現實距離這個目標還比較遠。霧霾,已經成為今年地方兩會上反映最為集中的環境問題,不少省份將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綠色發展等作為重要議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去年兩會期間,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剛剛履新不久,他在兩會記者會上的發言讓大家印象深刻。到了今年,巴黎氣候大會已經達成減排協議。另外,北京官方已經確定將通過建立城市通風廊道來吹霾。面對環保領域的老問題和新情況,環保治理依然是本次兩會關注的重要議題。
可以肯定的是,2017年是中央加大環保力度的一年,要實現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
1月12日,在京召開的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長陳吉寧表示,伴隨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一些地方環保工作和投入力度減弱,環境保護處于負重前行、補齊短板的關鍵期。
據悉,當前國內已有16個省份接受了中央的督察。在繼續加強環境立法的同時,還將強化環境監管執法,持續開展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保持環境執法高壓態勢,對偷排偷放、數據造假、屢查屢犯企業依法嚴肅查處,加大重大環境違法案件查辦力度。并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依法追究超標排污企業的行政、民事、刑事責任,促進企業自覺守法。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全國兩會最重要的議題將繼續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展開。
2月5日上午,開封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第十一屆政協第四次會議正式召開。為了確保“兩會”召開期間轄區交通安全暢通,開封市公安局金耀派出所所長張慧勇提前部署,要求交巡警全員上路,全面整治轄區交通秩序,規范車輛和行人交通行為,努力為市“兩會”營造良好的交通環境。
截至目前,已有北京、河北、西藏、甘肅、寧夏等19個省區市地方兩會已經陸續開幕。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去庫存”成為各地兩會不約而同的關鍵詞。
截至目前,已有北京、河北、西藏、甘肅、寧夏等19個省區市地方兩會已經陸續開幕。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去庫存”成為各地兩會不約而同的關鍵詞。
伴隨中原崛起,“河南再出發”的腳步,大象融媒集團再次邀您“象”約兩會。旗下媒體各懷絕技 視、聽、感、觸全面覆蓋,憑借著河南廣電全媒體優勢,此次河南兩會,大象融媒集團不同形態媒體相互配合,亮出各自絕技。
河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一屆河南省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分別于1月16日和1月14日開幕。聽取和審議政協河南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
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保障“兩會”順利召開,省紀委、省委組織部將在“兩會”期間持續加強監督檢查。
省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將分別于1月16日、1月14日在鄭州召開。1月10日上午,河南省召開2017年省“兩會”新聞發布會,通報會議的議程和任務。
備受社會各界矚目的省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將分別于1月16日和1月14日在鄭州開幕。聽取和審議政協河南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
4月22日,省政協港澳委員座談會在深圳舉辦,學習全國“兩會”精神,通報省政協2016年工作要點等情況。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兩會期間發出的關于中國未來發展的信號,引起全球市場密切關注”;”俄羅斯記者羅佩卓由衷感嘆:“我在兩會上觀察到的中國,是一個更自信、更開放的中國。
伴隨著春天的陽光,伴隨著全國兩會有條不紊的節奏,關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的決議草案以2600票贊成、208票反對獲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前房地產市場的庫存積壓情況主要出現在部分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而這些城市商品房的剛性需求和投資性需求相對較小,去庫存的速度會比較慢,這就需要政府因城施策化解庫存。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全國兩會上,延遲退休、社保、醫療、扶貧、學前教育等一系列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任務時間表有望得以明確。
2016年兩會熱詞熱語
由猛犸新聞、映象網、今日頭條聯合發布的3月8日兩會大數據新鮮出爐,敬請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