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繼暫停前海人壽萬能險新業務后,記者獨家獲悉,保監會將于近日派出兩個檢查組分別進駐前海人壽和恒大人壽。其中,進駐前海人壽的檢查組將由發改部牽頭,進駐恒大人壽的工作組將由資金部牽頭。
檢查的主要方向是對上述兩家保險公司治理規范性、財務真實性、保險產品業務合規性及資金運用合規性開展現場檢查,嚴肅懲處違規行為,切實規范其公司治理、業務發展和投資運作,維護市場秩序。
對于選擇上述兩家保險公司的原因,市場自然不難理解,亦在意料之中。自“寶萬之爭”起,前海人壽便始終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近來與南玻A(12.090, -0.22, -1.79%)管理層的紛爭更是鬧得沸沸揚揚;而恒大人壽“買而不舉”、“快進快出”的投資風格,更是引來監管約談,明確要求其秉持保險資金價值、長期和穩健的投資原則。
事實上,今年以來,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已就相關問題多次強調,如他在今年7月“十三五”保險業發展與監管專題培訓班上表態:少數公司進入保險業后,在經營中漠視行業規矩、無視金融規律、規避保險監管,將保險作為低成本的融資工具,以高風險方式做大業務規模,實現資產迅速膨脹,完全脫離保險保障的主業,蛻變成人皆側目的“暴發戶”、“野蠻人”。
與此同時,伴隨著“償二代”正式實施,保監會還在負債端上,出臺中短存續期新規、人身險精算制度等;在資產端上,開展對投資股票、股權和不動產業務專項檢查等;此外,在公司治理上,完善股權信息、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等。
在此背景下,下一步還應如何完善監管?市場普遍認為,一方面,保監會需要嚴格審查力度,明確股東義務,完善公司治理;另一方面,證監會應該完善并購規則,加強市場監管,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總之,相關監管機構應該共同完善監管制度,細化相關規則,對保險資金及其他資金舉牌、要約收購上市公司的行為進行明確規范。
問題核心在公司治理
“這既是保監會對輿論關注焦點的回應,也是其一以貫之的態度和做法。目前來看,預計現場檢查內容將在1月末完成,報告將在3月末完成。”一位接近監管的人士對記者如是說。
記者獲悉的信息顯示,此次現場檢查主要圍繞出資資金、公司治理、資金運用等內容,并重點對前期審計提供的線索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進行核實。
究竟存在哪些涉及上述內容的線索?這或可從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今年8月在媒體上的公開撰文中窺見一二。陳文輝表示,近年來,少數保險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往往通過股權代持等形式,形成“一股獨大”,缺少有效制衡,大股東完全掌控公司運作。在這種情形下,尤其是一些民營保險公司,少數控股股東一開始就把設立公司定位為“融資平臺”,隨之而來的是激進的產品和激進的銷售,這必將倒逼出激進的資產配置和投資風格。
此外,他指出,公司治理問題還帶來虛增資本等風險隱患。保險業是重資本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張和高風險資產投資的資本消耗極大,在股權過于集中情形下,個別保險公司可能利用保費收入形成的資金,通過復雜的金融產品和資產管理計劃等,自我注資、循環使用,虛增資本。這樣一來,用償付能力來約束經營和投資的作用將大大削弱,償付能力監管將成為一道虛設的防線。
簡單概括,即個別公司治理存在重大缺陷,股權結構復雜且不透明,“一股獨大”成為導致激進的產品、激進的銷售、激進的投資和虛假償付能力,最后出現投資失敗、償付能力不足、流動性風險等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如今看來,保監會通過前期的審計,已對個別保險公司的相關問題有所掌握,按照計劃或到了收網的時刻。
需進一步完善并購規則
除上述問題外,近期輿論關注的焦點則聚焦于保險資金舉牌上市公司等現象,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爭論。
整體而言,中國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徐曉華認為,保險資金能夠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提升資本市場穩定性、提升資本市場流動性,是引導資本市場參與者進行價值投資的重要力量。不過,個別保險公司的投資行為過于激進,罔顧行業負面影響和社會接受度,應該予以警惕。
的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亦表示,保險資金投資股票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保險業主流的投資行為不存在問題,至于個別保險公司的做法挑戰了底線,投資行為不符合監管規定、出現違規行為則監管層會采取約談、警示等監管措施。
事實上,今年以來,保監會針對這些問題已經陸續出臺多個新規,并且約談了相關保險公司。例如,下發了《加強保險公司關聯交易信息披露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保險公司需在規定時限內,按照交易類型、交易金額分類,對重大關聯交易、資金運用類關聯交易及一般關聯交易進行逐筆或合并信息披露等要求。
記者獨家獲悉的數據顯示,在一系列新規后,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個別保險公司激進投資的行為。具體而言,保險公司舉牌次數占資本市場舉牌總量的比例,從去年的38.1%下降至目前的9.1%。此外,中短存續期產品保費占壽險總保費的比例已經從今年1季度末的53%下降至3季度末的34%。
下一步,這一問題又該何去何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坦言,個別保險公司的舉牌現象確實引起了一定爭議。目前,資本市場對舉牌的資本并無詳細的規則和準入制度。在發生了影響資本環境的事件時,需要資本市場具有更有力的制度支持。
對此,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也表示,保險資金或其他資金舉牌、并購上市公司的行為都是市場化的選擇,從資本市場現有法律法規來看并無不妥。因此,防范這些問題需要證券監管機構完善資本市場并購規則,對保險資金和其他資金建立統一的舉牌、收購標準,明確哪些可以為,哪些不可為;保監會則應加強對進入保險業的資本進行篩選,對股權進行分類管理,防止別有用心之徒。此外,隨著資本市場和保險業的快速發展,類似這種跨領域、跨行業的新情況還將不斷出現,處理不好容易集聚金融風險,監管部門應該加強聯手合力監管勢在必行。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12月13日召開的專題會議上再向行業喊話,要全面落實“保險業姓保”,首次提出“保監會姓監”的要求,首次明確保險資金不做敵意收購,并措辭嚴厲警示,“某些保險公司約談十次不如停業一次,不行直接吊銷牌照”。13日晚些時候,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也表示,保監會將干預保險公司頻繁“舉牌”行為;同時,保監會完善監管的制度近期也很快能夠出臺。
在保監會近日分別對“舉牌專業戶”前海人壽及恒大人壽做出不同處罰后,12月12日記者從接近監管人士處獨家獲悉,保監會將緊急召集各保險公司負責人于13日下午在京開會,預計屆時將會對近期保險資金“舉牌”等事項給出意見。
憑借萬能險龐大的資金體量,不少險企在資本市場上瘋狂舉牌,以寶能旗下前海人壽為代表,一度引發了曠日持久的舉牌大戰“寶萬之爭”。12月5日,保監會勒令前海人壽停止開展萬能險新業務。分析人士表示,此舉不單單是掐斷寶能頻頻舉牌的財源,而且是殺雞儆猴,透露出保監會開始對“野蠻”險資動刀。
11月29日上午,保監會舉辦保險扶貧新聞發布會,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副總裁徐海峰在發布會上介紹了公司近年來開展大病保險業務、參與扶貧工作的主要情況。
9月3日,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和訊網主辦的首屆中國壽險發展論壇上表示,在推進人身保險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必須順大勢而為,按規律辦事,從需求出發,主動作為。
上周五,保監會發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交強險保費收入1418億元,承保虧損47億元,投資收益63億元,經營盈利16億元。
險資凈買入行動中,有行動早點的,也有行動稍晚的。整體上看,重視估值投資風格謹慎的險資,在市場大跌驚恐中,已經開始了抄底行動。
據悉,征求意見稿中指出,“對所有投保人公平對待,不得因投保人‘既往病史’拒保,并保證續保。對首次帶病投保的,可以通過降低賠付額度等方式控制經營風險,當年支付的最高賠付額度不得超過當年保險金額的五分之一。”有保險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如果征求意見稿一旦落實實施,將為“帶病投保”大開綠燈,一些因患病而不能投保健康險的客戶,未來也有望可以選購相關產品了。
保監會昨日印發了新的《保險公司資本保證金管理辦法》,對于充分調動保險公司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辦理資本保證金存款事項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保監會昨天晚間發布《關于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此次調整給予了保險機構更多的自主配置空間。在保險機構境外股票投資項目中,增加了香港創業板市場掛牌交易的股票。
打假、維權近期成為搜索熱點。被視為侵害消費者權益重災區的保險行業也榜上有名,銷售誤導、虛假宣傳、挪用保費、惜賠拖賠等導火線不時助推保險糾紛事件在各地上演。為了凈化保險市場,維護保險消費者權益,保監會欲打出“組合拳”,通過立體式行動擠壓保險消費亂象的生存空間。
昨日,記者從保監會網站獲悉,保監會日前正式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于實施再保險登記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上述通知借鑒成熟市場的再保險監管經驗,通過建立再保險登記制度,增強市場透明度,降低信用風險,提高我國再保險資產安全水平,防范國際金融風險通過再保險傳遞。
保單信息失真,嚴重影響了保險客戶的權益。因此,保監會曾要求險企全面核實人身險保單信息。近日,保監會將保單信息不真實的抽查結果公之于眾,其中信泰人壽的保單信息“失真”占比高居榜首,超過了兩成。
保監會網站10日發布《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互聯網保險業務應由保險機構總公司集中運營、集中管理,不得授權分支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保險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不得進行不實陳述、片面或夸大宣傳過往業績、違規承諾收益或者承擔損失等誤導性描述。
為規范人身保險公司贈送保險的行為,本周一,中國保監會起草了《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贈送保險有關行為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意見稿中要求,保險公司只能贈意外險與健康險,且對每人每次所贈送保險的純風險保費不能超過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