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為了更好地推進國企公司制改革,目前財政部正在會同國資委進行研究,將按照不因改制而增加企業負擔的原則,來完善改制涉及的資產評估方法、評估增值免稅、土地變更登記和國有資產無償劃撥等方面的政策,相關政策有望年內出臺。
據了解,目前不少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原有國有劃撥土地需繳納金額較大的土地出讓金,這增加了企業改制成本,影響了改制工作的推進,國資委等部門對此已經進行了多輪調研。
“長期以來,改革的舉措很多,深究起來,突破性的改革舉措并不常見。”一位國企人士表示,特別是在公司制改革中,涉及的產權問題比較突出,比如很多企業反映的土地評估,溢價后財務成本較多等問題,都給正在進行的改革落地增加了難度。
一位權威人士透露,國家本次醞釀的一攬子政策,就是明確不因改制而增加企業負擔這一原則,通過完善改制涉及的資產評估方法、評估增值免稅,土地變更登記和國有資產無償劃撥等方面的政策,推動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順利進行。與此同時,國家還鼓勵地方根據實際情況來探索出臺有效的政策,因地制宜減輕企業負擔,推動順利改制。
另據透露,下一步,國家相關部門還會在實施公有制多元化股權改革的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著力解決國企不愿意混,民企難以混的問題。
以推進股份制改革和整體上市為主導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無疑是本輪國企改革的重頭戲。《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地方國企改革已經進入全面加速期。上海、廣東、山東、江西等多省市紛紛制定相關細化方案和試點計劃,加速國企改革步伐,其中,在分類監管基礎上,繼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股份制改革和整體上市將成為下一步改革重點。
與此同時,包括廣東、江西、上海等國企改革重鎮,都針對改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政策支持。以廣東省為例,針對原有國有劃撥土地需繳納金額較大土地出讓金這一問題,廣東借鑒了上海市的做法,提出“支持國有企業按規定采用作價出資(入股)方式配置土地,促進企業發展”。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央企大多數是原各部委投資形成的,產權結構多是國有獨資。央企從1993年開始建設現代企業制度,但還有一批沒有進行規范的公司改制。國企改制為公司制是改革方向,也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前提,有利于解決國企體制機制弊端,有利于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他告訴記者,改制的主要形式是產權多元化,形成權責明確、相互制約的法人治理結構。有限責任公司將使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建立股東、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人員之間的相互制衡,建立公司事務決策規則、程序和約束激勵機制,減少投資風險、債務風險,盤活國有資產,探索國有資產管理新方式。但是不容忽視的,目前國企改革仍存在很多問題,隨著經濟形勢下行,目前企業效益走低,為改制增加困難。改制過程中涉及的產權問題,包括土地等資產的評估、稅收、國有資產無償劃撥等方面也成為較為敏感的難點。
在李錦看來,國家明確國企改制不給企業增加負擔這一原則,并且醞釀一攬子鼓勵政策,實際上就是政府在關鍵時刻“讓利”,以此推動改革,特別是評價増值免稅、土地溢價后財務成本大幅增加,怎么免稅,免多少,對產權改革影響極大。他指出,改制涉及資產評價方法的完善,應該做到既不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又不能因負擔過重致改制無法推行,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中間度。
2016年即將進入尾聲,這一年國企改革戰果頗豐。一方面,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已完成,“十項試點”工作全面鋪開;另一方面,央企已減少至102家,“兩類公司”試點企業已有10家,央企混合所有制企業占比達68%。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加快推進國企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也將劃定明年國企改革路線圖,2017年改革大戲值得期待。
央企重組實現年度目標,地方國企改革加速探索,去產能提速,國企全年利潤有望改善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地方國有企業改革還是央企兼并重組均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均表示,從今年國企改革取得的成效來看,不僅改革領域正在逐步擴大,改革力度也在逐漸加碼。
截至目前,近七成央企實現混合所有制,首批7家壟斷類央企混改試點方案即將批復。業內人士指出,下一步,無論是央企還是地方國企,各項改革措施都將進一步深化,尤其在兼并重組、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去產能方面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從而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當前社會上對國有企業改革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不利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走出認識誤區、凝聚社會共識,對于順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導的這場“打贏國企改革攻堅戰”中,這些國企究竟經歷了什么樣的考驗,還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涅槃重生”成為國企負責人口中最常提起的一個詞。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特別是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國民經濟的關鍵和重要部門中處于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最根本的是加強黨的領導。國企改革正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黨的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國企要改革,就要求國企干部不僅能懂,還要深懂,提升整個國企的精氣神,俗話說,國企強不強,就看“領頭羊”。
深化國企改革,確保“兩個毫不動搖”,應繼續抓好國企領導人員這個“關鍵少數”的教育工作。
關于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肖亞慶指出,已出臺了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有序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鼓勵和規范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李錦指出,“批示把國企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聯系在一起,國企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尸企業又是重中之重。
業內人士指出,下半年圍繞國企改革的市場化重組大潮涌動,核電、航空、航運、軍工、鐵路等五大行業的重組預期較高。梳理各省市的國企改革政策,混合所有制改革,兼并重組、員工持股和引入戰投已成為重要舉措。
如果說國企法人治理結構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并不能實時呈現在公眾面前,那么,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將帶來的國資委職能的轉變,將會顯現得格外清晰。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在大部分地方叫做國資委,是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的唯一機構。
“人到哪兒去” 從分析來看,國企的“三供一業”負擔較重,核心是社會移交改造費用巨大。
河南此輪深化國企改革,要求國有工業企業必須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產權多元化。同時,鼓勵集體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股國企,從根本上改變國有獨大、國有全資這種單一的產權結構,甚至“宜退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