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4日宣布,為反映近十年來全球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世行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將國際貧困線標準從此前的一人一天1.25美元上調到1.9美元。分析人士稱,全球減貧重任進展顯著,但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世行當天發布題為《消除絕對貧困、共享繁榮——進展與政策》的報告,并公布了這一新數據。在新標準下,2012年至2015年間,全球絕對貧困人口總數有望從9.02億降至7.02億,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2.8%降至9.6%,這是該比重首次低于10%。
世行首席經濟學家考希克·巴蘇表示,此次上調是為了反映2005年以來全球出現的價格上漲。世行參照當今世界最窮國的平均通脹水平,提高名義貧困線,而實際貧困水平則保持不變。
1990年,世行選取當時一組最窮的國家貧困線,采用購買力平價換算成美元,通過計算出平均值將貧困線設定在每人日均1美元左右。2005年,世行進行了新一輪更大規模的國際可比性價格數據收集。此后,世行根據新的購買力平價數據和當時15個最窮國的國家貧困線的平均值在2008年將國際貧困線上調到每人日均1.25美元。
世行統計顯示,過去數十年間,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貧困人口占到全球貧困人口的95%。目前,撒哈拉以南地區貧困人口占一半,東亞占12%。在戰亂和過度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地區,貧困問題更為突出。
世行預計,2015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貧困率將下降到4.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將下降到5.6%;南亞將下降到13.5%;撒哈拉以南非洲將下降到35.2%;中東和北非地區因缺少可信數據,世行未對該地區進行預測。世行強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貧困問題尤其嚴重,該地區的減貧步伐遠遠落后于其他地區。
世行在報告中指出,全球貧困率穩步下降,中國和印度取得的減貧成就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世行行長金墉在一份聲明中說,貧困人口的持續減少主要是因為發展中國家強勁的經濟增長和各國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方面加大了投入。
金墉還警告說,考慮到全球經濟放緩以及全球貧困問題的廣度和深度,要想實現2030年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仍然需要作出很大努力。巴蘇也表示,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持續疲弱正讓新興經濟體蒙上陰影。由于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前景預計將不如從前,這將給減貧帶來新挑戰,尤其將不能照顧到這些地區最底層40%的人群之需求。(記者劉劼 江宇娟)
2016年,身處中心城區的睢陽區科學謀劃,加大投入,大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該區采用PPP模式等,創造性地引入社會資本,破解資金難題,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市政基礎設施服務。
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已有五年多,距離觸底還需滿足三個條件,結構性改革是殲滅戰更是持久戰,未來經濟很難有強勁的反彈趨勢。同時他還透露,房地產投資正在逐步見底。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 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筆者認為,只要政策配合到位就大有可為,實現經濟增長的“好牌”還有很多。
中國經濟在經受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機沖擊之后,走到了一個自身“潛在增長率”下臺階而“矛盾凸顯”對“黃金發展”瓶頸制約日趨嚴峻的新階段。
近期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在于房地產投資不斷萎縮,而背后的直接原因正是房地產市場庫存過高。
都說今年很“冷”,到底有多“冷”,數據會說話:12月3日,來自河南省統計局的數據稱,1~10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829.17億元,同比下降0.2%,較1~9月回落0.3個百分點,其中,全省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5.04億元,同比下降85.6%。
經濟下行,資本寒冬,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著生死大考,能活著已經不易。媒體在這樣的關鍵時候,如果不能承擔起引導方向,鼓舞士氣的社會責任,那么也絕不能毫無底線原則地落井下石。
10月19日,省長謝伏瞻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分析前三季度經濟形勢,安排部署第四季度經濟工作。
中國經濟再次被置于聚光燈下。19日公布的三季報顯示,GDP增速首次“破7”,為6.9%,引來各方關注。
10月15日,全省省級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動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省政府召開。
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10日在此間談到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時強調,“我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省統計局剛剛公布的各項數據顯示,8月份我省經濟指標保持平穩增長,積極因素進一步累積。
國家統計局13日發布的一系列數據顯示,8月工業生產略有回升但壓力猶存,投資增速繼續回落但結構有所優化,消費市場穩中向好。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部分指標出現波動,保證7%的經濟增長仍需穩增長政策發力。
5年陣痛期,“陣”是周期,“痛”是代價,我們不可能“動大手術”,用“瀉藥”;也不可能繼續依賴刺激政策,用“補藥”。經濟結構調整事關全局,需要對未來和改革多一些耐心。
7月份以來,經濟運行雖有波動,但積極因素也在不斷積聚,多數傳統產業增速有所下滑,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制造業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消費保持平穩增長。因此,應全面、客觀地分析和認識運行數據出現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