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近幾年飛速發展,理財規模不斷壯大,但在經濟下行時期,特別是市場缺少優質投資品之時,商業銀行開始有意限制理財規模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無效規模的不斷壯大。
“我們現在會適當控制理財規模的增長,無效規模只會增加理財成本。”交通銀行(6.36, 0.00, 0.00%)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馬續田10日在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稱。
控制規模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前投資品來源的不充分。馬續田坦言,上半年交行理財余額規模本可以達到1.6萬億元,但今年6月份以來的資本市場大波動,確實給自去年年底以來的理財增量帶來比較大的影響,目前傳統的投資品來源不充分;而新開發的投資來源又尚處市場開拓初期,仍需時間培養。
“投資品來源的問題解決了,理財有效規模自然會增長。銀行也是企業,要以效益為前提,若有些業務規模無法帶來效益,就要適當控制。”馬續田說。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由于彼時資本市場上漲勢頭強勁,銀行理財資金投資的兩融收益權、打新基金等對接資本市場產品收益頗豐,但自股市動蕩以來,銀行理財投資資本市場的規模和收益都在下降。
一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透露,該行理財資金投資資本市場的產品主要是打新基金和兩融收益權,這兩部分的投資收益相對較高。其中,上半年打新基金平均投資收益率在10%~12%左右,但隨著IPO暫停后,打新基金基本全部贖回,目前投資資本市場的產品主要就剩兩融收益權。
而對于理財資金的另一大高收益投資品,非標資產今年的增量也不盡理想。上述大行資管部人士表示,經濟下行期企業經營風險加大,銀行對非標資產更加謹慎,很多分行有非標項目也不愿上報給總行,因為表內信貸都投放不出去,非標項目就更難。
不過,馬續田表示,雖然企業貸款需求放緩,但對股權融資需求和并購重組的資金需求等逐漸變多,商業銀行由于有著比較全面的企業數據,可以挖掘企業客戶這方面的需求,銀行理財資金就可進行對接獲取高收益。
此外,馬續田認為,從目前與地方政府的接觸中看到,公私合營模式(PPP)投資機會很大,交行正嘗試加大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尋找合適時機介入PPP投資。
(孫璐璐)
商業銀行與房地產業的親密,不僅僅體現在財務報表之內的開發貸和按揭貸。” 截至2015年年底,銀行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中的商業房地產(保障房除外)共計847.5億元。
理財產品三季度發行量出現負增長,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跌至4.62%,創近三年季內最大跌幅。
上周五開始,以下傳聞開始在微信朋友圈流傳:“接中國結算通知,已暫停銀行理財資金作為委托人開立定向專用證券賬戶,暫停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專項計劃或信托計劃作為委托人開立定向專用證券賬戶,銀行自有資金不受上述限制,通知之日開始執行。”
作為貨幣市場流動性的晴雨表,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近期全面下行,3月期利率更是創下兩年半以來的新低。不過,據普益財富最新統計顯示,4月,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5.17%,比上月略有上升。
結構性理財產品關注度持續上升。近日,業內人士表示,結構性理財產品今年有望保持去年暴增勢頭,預計銀行將加大掛鉤股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量。此外,隨著投資者理財需求增加,理財方式多元化趨勢明顯。
最高收益率5.5% 65款保本型銀行理財“降息沖擊”評測
春節將至,為了彌補買年貨、送紅包的大筆支出,選擇合理的理財方式是辛苦了一年的人們關注的話題。北京晨報記者在一番探訪后發現,現在理財正當時宜,不僅銀行理財產品不降反升,互聯網金融平臺也是紅包多多……套用一句廣告語:春節前的理財產品總有一款適合你。
“從2004年到2014年,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已運行滿10年。這10年,銀行理財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1月17日,中國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巖岫在和訊主辦的“銀行理財下一個十年”論壇上表示。
截至2014年11月末,銀行理財保有量接近15萬億元,成為金融市場的重要力量,連接投融資客戶的重要橋梁,居民投資的主要方向。
“小張啊,下一期那個理財產品我就不繼續買了,和幾個朋友商量好了,留著錢準備一塊兒打新股呢。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中國證券報表示,從長期來看,個人投資者將資金從銀行理財產品撤出進入股市是大勢所趨。
和以往一樣,中小銀行因為存款壓力更大,因此給投資者開出的“價碼”更高,他們發行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較大銀行而言也更高。不過,由于降息通道開啟,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必然持續下行。年末,銀行出于留客戶和存款的需求,一般都會抬升理財收益率,投資者不妨抓住這一機會。
央行降息的影響還在發酵,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又接踵而至。多重政策影響下,銀行理財市場已然悄然 “降溫”,不僅發行產品的數量明顯減少,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下降趨勢也開始顯現。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上周70家銀行共發行了800款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與上期持平,產品發行量增加18款。其中,保本浮動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共202款,市場占比為25.25%;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共598款,市場占比為74.75%。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96%,較上期下降0.09個百分點。其中,預期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41款,市場占比為5.13%。
相比于基金等代銷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說是銀行“自家的孩子”,但是“自家的孩子”并不一定總是占據優勢,《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發現,部分理財經理更愿意推銷基金產品。
據銀率網發布的《2013年中國消費者金融能力報告》數據顯示,近五成的受訪者會選擇利用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理財,可見銀行理財產品已成為多數投資者首選的投資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