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繼續暴跌,產業資本繼續抱團自救。
7月3日創業板首批掛牌的28家公司集體發布公告稱,作為有幸在創業板開板之際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愿意用實際行動證明對中國經濟、對所在企業的堅定信心,并特向全體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主要股東及高級管理人員發出關于“維護資本市場穩定與繁榮”的倡議。
這是產業資本的最新一次對“救市”發聲。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截至7月3日的最近6個交易日內,共有107家上市公司增持,增持市值達34.58億元。深圳一名資本市場項目律師對此點評認為,“股東與高管增持,對提升股民信心與股價有直接幫助”。同時,回購與停牌動作也密集出現。
6交易日107家上市公司增持
7月3日中午,9家上市公司同時披露增持公告,產業資本掀起新一輪“增持潮”。
其中,創業板有5家,分別為新開源 、翰宇藥業 、衛寧軟件 、開爾新材 、特銳德 ;中小板有4家,分別為中恒電氣 、久其軟件 、棒杰股份 、遠光軟件 .
新開源董秘張軍政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實際控制人基于市場的判斷和對公司未來發展信心而做出增持行為:“近期股價波動,但公司長期看好,(所以)這星期做出這樣(增持)的決定。”
據公告顯示,新開源董事長楊海江 、副董事長王堅強、董事兼總經理王東虎各增持2萬股。
同樣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公司發展有信心的還有翰宇藥業,董秘辦公室工作人員稱,基于對公司移動互聯網++慢病管理戰略的篤定信心和公司藥品制造、醫療器械業務增長的穩定態勢,公司控股股東和高級管理人員看好國內資本市場長期投資的價值。
據了解,翰宇藥業董事長曾少貴和副董事長曾少強分別增持70.75萬股、37.42萬股。
同日,創業板首批掛牌的28家公司集體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或董事長已參與維護資本市場穩定與繁榮的倡議活動。
這輪產業資本增持潮從6月下旬開始,加入到“護市行動”中去。
6月26日開始至7月3日,上證指數跌幅18.58%,其間共有107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參與增持,增持市值達34.58億元。
其中,南玻A股東增持金額最高,增持市值達11.85億元。交大昂立 、中葡股份 、長園集團 、飛馬國際 、易事特股東分別增持4.09億、2.49億、1.36億、1.32億、1.13億。
7月1日,“浙商資本聯誼會”30多位會員聯合《浙商》雜志發出倡議書,以實際行動共同維護資本市場繁榮。呼吁國家有關部門加強對資本市場的呵護、規范和管理;呼吁廣大投資者要堅持價值投資,避免盲目投機和炒作,理性應對股市的漲跌。
“這個倡議是本人和萬馬董事長張德生會長等在‘浙商資本聯誼會’這個平臺發起的,一經提議,便得到了各位聯誼會會員的積極響應。其中一些上市公司董事長也進行了增持,說明大家對維護資本市場的繁榮是有共識、有信心的”,浙商資本聯誼會名譽會長、康恩貝董事長胡季強書面回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
據了解,康恩貝已發起4輪增持。從6月29日至7月2日,實際控制人胡季強、管理層、全資子公司貴州拜特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麟分別增持110萬股、47.75萬股、100萬股。
胡季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增持考慮出于多個因素,“首先是隨著大盤劇烈調整,公司股價下跌已嚴重偏離了價值(動態市盈不到30倍),此時出手增持,既能向市場傳遞我作為實際控制人、公司董事長對康恩貝發展的信心,更體現我及公司大股東與各利益相關方風險共擔、共創共享未來的承諾與初心。另一方面,我也堅定看好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同時,增持也是對廣大投資者的責任之舉。”
中信證券分析師李祖苑表示,從歷史統計來看,高管、公司型股東增持后,持有100個交易日可以獲得穩定的超額收益。統計增持后一年內各季度業績的同比增長率,公司及高管增持后,凈利潤增速均在增持后兩個季度有所增長。基本面對中長期持股給予了支撐。
上市公司回購在行動
除增持外,上市公司為維持股價預期,推出另一手段—回購。
6月26日晚間,美的集團公告發布《關于首期回購部分社會公眾股份的預案》,擬議不超過48.54元/股價格回購不超過10億元金額,預計回購不少于206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約0.48%。
公司表示,建立股份回購的長效機制,有利于增強公司股票長期的投資價值,維護股東利益,提高股東回報,構建長期穩定的投資者群體,推動公司股票價值的合理回歸。
中金公司分析師何偉認為公司股價有補漲需求。“公司股價漲幅明顯滯后;回購股份雖然占公司總股本比例不高,但金額大”,截至7月3日收盤,美的集團收盤價為35.99元。
7月1日,TCL集團制定公司股份回購計劃長效機制,計劃在2015-2017年先行推出兩期股份回購方案。首期回購金額上限為7.95億元,回購價格10.05元,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資金。若全額回購,預計回購不少于791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約0.65%。第二期計劃在2017年6月30日前推出。截至7月3日收盤,TCL集團股價為5.48元,遠低于計劃回購股份價格的上限。
億陽信通 7月3日亦公告稱,公司正籌劃回購公司股票事項。
事實上,6月共有54家上市公司進行回購,是今年以來回購家數最多的單月,其中美的集團回購金額上限最高;緊跟其后的是華仁藥業 、理工監測 ,分別回購2052萬元、1860萬元。
對于增持與回購,哪種措施對提升股民信心更有效,廣州一名投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兩者差不多,但“增持”更好,“股民會更愿意看到管理層增持,管理層把錢砸進去,與股民利益捆綁,會更有動力穩住股價,否則自己也要吃虧。”
深圳一名資本市場項目律師亦表示類似的觀點,“增持比回購對股價維護更好。增持是股東出錢,回購是公司出錢。回購的效果不一定好,有歷史案例顯示股價會繼續下行。”
511只停牌股避“險”
而停牌,亦成為上市公司“避險”手段。
7月3日,A股新增51家上市公司停牌;共有511家上市公司停牌,占A股上市公司數量18.37%。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公司停牌往往能錯開暴跌。以6月26日停牌公司為例,其同行公司在6月26日-7月3日期間跌幅約20%。
根據申萬二級行業分類來看,如停牌公司江蘇國泰 ,其所處的SW貿易Ⅱ板塊在此期間已經下跌34.91%;煉石有色亦躲過SW稀有金屬板塊31.12%的下滑;停牌公司洪城水業所在的SW水務Ⅱ在6天內跌幅為30.75%。
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隨著上證指數的持續下滑,次日停牌家數遞增。
據數據顯示,上證指數漲跌幅在6月26日-7月3日分別-7.40%、-3.34%、5.53%、-5.23%、
-3.38%。新增停牌家數在6月29日-7月3日分別為17家、28家、-11家、26家、51家。其中,停牌公司減少11家當天正好對應當天股票大漲。
從7月3日停牌家數公告來看,357家上市公司表示有重大事項 ,占比69.86%;有146家上市公司因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占比28.57%;4家公司計劃定增。
廣州一名投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市場上有很多‘假停牌’,他們寧愿到時候公告重大事項失敗,也要躲過這一輪市場下行。”
近期以來,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炒作概念的行為態度可謂非常明確。在年初的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上,時任證監會主席就曾明確表示“上市公司要立足于公司價值持續增長進行市值管理,堅決不搞偽市值管理、真欺詐操縱;立足于做強主業進行融資,不能總想‘以錢炒錢’、賺快錢”。同時點名批評“有的公司隨意更名編造題材,迎合市場炒作”的現象。
2016年,利率下行周期疊加市場波動加劇,對于大型機構投資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似乎是為了印證“不是熔斷惹的禍”這一說法,昨天,指數熔斷制度暫停的第二個交易日,A股再次暴跌至“熔斷閾值”,兩市再現千股跌停。
A股再次暴跌至“熔斷閾值”,兩市再現千股跌停。
滬深300指數盤中大跌逾7%,再次觸及熔斷閾值,兩市累計交易時間僅15分鐘,A股今年來開市4天2天提前收盤。截至發稿,滬指跌7.24%報3115點;深成指跌8.35%報10745點。
12月10日從科技部獲悉,據報道,日本大阪大學大學院理學研究科附屬強磁場科學研究中心的萩原政幸教授和日本首都大學東京大學院理工學研究科的真庭豊教授共同研究,在單層碳納米管內充填氧分子,成功開發了可成為納米結構新型磁性體的納米線。共同研究組在單層碳納米管內充填氧分子,使氧分子的集合體一體化形成新的磁性體。
昨日金融地產股帶動滬指強勢上攻,收盤大漲2.33%,收復3500點整數關口,報3536.91點。
我還沒有親眼見過文件,畢竟監管層文件是下發到總裁辦。公司領導直接向我們傳達文件精神,取消自營每天凈買入這件事是真的。
此番重新亮相,10家公司在擬發行股數等方面并無變動,部分公司公布了三季度財務數據。
當天交易數據顯示,包括上海機場(30.39, 0.00, 0.00%)、東北證券(17.38, 0.00, 0.00%)(000686.SZ)、農產品(15.24, 0.00, 0.00%)(000061.SZ)等近百家上市公司均在尾盤出現大量頂級賣單。
徐翔這位名噪中國資本市場多年的落馬私募大佬的“投資神話”從何而來?
昨日,盡管券商股有小幅調整,但在銀行股的強力支撐下,市場回暖態勢延續。
有市場人士認為,目前機構倉位整體偏低,也為年底和明年一季度A股預留了更多的加倉空間,利空可能會演變為利好。
在IPO重啟消息面世之前,市場多數投資者都較為迷惘,紛紛打聽券商股為什么漲?
從市場的資金面看,市場的量能快速放大,兩市的成交額接近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