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網貸在飛速發展,問題平臺數量也在不斷攀升。有的投資人把幾萬、幾十萬元的積蓄“砸”了進去,看到的卻是再也無法登錄的網站,聽到的是老板已卷款跑路。
據統計,2014年我國問題互聯網借貸平臺共計273家,涉及金額數十億元人民幣,問題主要集中在:信息不對稱及低門檻導致詐騙的道德風險;自融、拆標、組團等導致資金流斷裂;同業拆借的關聯倒閉;單人借款金額大導致經營風險等。
“一些純詐騙平臺一開始就以超高收益率吸引投資人。”網貸之家首席研究員馬駿說,超過24%年化收益率紅線的平臺投資者不要碰,這屬于典型的“陷阱”。
業內人士表示,多數正規平臺現在的收益率在8%至12%,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年化收益率。
“識別純詐騙平臺最簡單的辦法,首先是看有沒有實際的辦公場所,投資者可以從網貸平臺提供的聯系方式上進行查找。”馬駿說,此外還要看網貸平臺的信息是否公開透明。P2P平臺和產品公開披露相關信息會提升產品透明度和安全性。“投資者要看清借款人是誰,借款用途是什么。”
除了純詐騙的平臺,另一大“陷阱”是提現困難。數據顯示,2014年出現的問題平臺中,提現困難型平臺占44%,涉及人數最多、金額最大。
浙江裕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厲健律師分析,提現困難一般源于兩大原因,一是自融型平臺,多少存在標的信息造假,資金流向單一等問題。二是平臺正常經營,但是業務來源和風控水平較差,出現風險,資不抵債。
一年一度的央視3·15晚會臨近,在晚會官方接受消費者投訴中,有關P2P網貸平臺倒閉跑路事件是一大熱點。
繼去年紅嶺創投爆發1億壞賬風波之后,近日,紅嶺創投再度被爆出現7000萬元壞賬。
中國互聯網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顯示,截至今年6月,國內P2P平臺數量達到1263家,上半年成交金額約1000億元。以此推算,眾多平臺業績依然停留在1億元以下。業內人士就此分析,10億或將成為業界分水嶺。
“監管層面的‘四條紅線’若嚴格落實,市場上多數P2P平臺將面臨轉型或逐漸淘汰。”4月22日,河南省內一位P2P負責人對記者直言不諱,“但這對行業的健康發展而言,是一場及時雨。”
繼網贏天下兌付難事件后,近期P2P行業又曝出另一起更耐人尋味的連鎖兌付逾期事件。兌付危機發生后,天力貸的多位出借人于9月底奔赴該公司,但天力貸并未給出實際解決方案,出借人遂于10月13日向孝感市公安局報案。
2015年4月15日下午3點整,中國紫金成互聯網金融P2P新聞發布會在中國影視文化工作委員會文化藝術中心隆重召開。中國紫金成集團常務副總鄧志軍、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副總裁李建新、鄭州大學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德欣等金融界代表參加此次新聞發布會。
隨著互聯網“寶類”理財產品收益持續下滑,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目光轉向了收益更高風險也更大的P2P網貸。據《國際金融報》報道,前不久,西南地區最大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匯通信用”的高管集體失聯,引發了大家對P2P平臺擔保公司的思考。
所謂P2P,指的是Peer-to-Peer ,也就是個人對個人的借貸,其中的一個P,是指的銀行不愿意或者無法貸款、但卻急需資金的“次級”客戶;另一個P,指的是缺乏理財渠道的個人投資者。把雙方連接起來,提供服務的,就是目前輿論討論正熱的P2P貸款平臺。
8月27日,正在起草政協提案的南陽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副主席、大印集團公司董事長劉現印,接待了數名“大印財富通”投資客戶。
伴隨著P2P平臺跑路和倒閉事件的不斷發生,以及行業監管思路的逐漸明晰,網貸平臺“去擔保”的呼聲愈發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