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包搶到手軟的同時,一條“微信紅包還要收稅”的消息在春節期間不脛而走。北京市國稅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偶然所得是指“個人得獎、中獎、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微信紅包”所得具有較大偶然,我國法律規定偶然所得稅率為20%。
北京問天律師事務所律師張興表示,搶到的紅包應屬偶然所得,而一對一紅包對受贈者來說也屬于偶然所得,都應納稅。企業向員工發放微信紅包屬于獎金性質,對員工來說是薪金所得,應按稅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但也有專家表示不同觀點。北京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博士李明分析指出,紅包資金轉移應屬個人贈與,搶紅包參與人群范圍與傳統親屬間紅包贈與有差別,法律地位仍需明確。
面對搶紅包可能存在的稅務問題,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丁錚指出,要加強法律研究,稅務部門要提出比較具體的解決辦法與措施。
近日,在某微信群里,眾網友以愛心紅包形式為一名癌癥患者捐贈。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則告訴京華時報記者,慈善法草案沒有明確對朋友圈募捐行為進行規定。談到“李超”搶走善款紅包一事時,王名表示:“這件事不涉及慈善組織,不屬于慈善法規范的行為。
那么這種搶紅包的行為從法律上該如何界定?
紅包文化本是出自于中國人禮尚往來的一種正常人際關系,收送紅包也是華人長久以來的傳統習俗。
要說過春節,除了吃美食、看春晚、訪親友,還有一項必不可少,那就是搶紅包。
遂昌小伙雷某過年時在群里發紅包。雷某再三警告程某不要再搶,程某我行我素,而且自己不發紅包,雷某記恨在心。
從QQ的姓氏紅包數據看出,“劉”姓世家領先于李、張、王、楊、趙、陳等姓氏,成為我省發紅包最大方的姓氏。
隨著社交平臺的普及,搶紅包成了朋友間傳遞樂趣的新方式。常熟方塔派出所民警徐升表示,前一天晚上,張某和許某雙方……
如今手里握著手機的人,大都會搶上兩把,甚至有人專門為搶紅包設計出了外掛軟件,通俗的說法就是作弊器,專業人士提心,千萬小心,這或許就是一個陷阱。都說是平搶紅包是拼速度拼運氣,也有人憑的是技術,據說就有這樣的能人,做出了一種搶紅包神器。 這就是在網上賣搶紅包神器的廣州賣家,一個盒子外帶一部手機,要萬把塊錢,說明書寫著要待機72小時才能工作,付錢拿到手之后,等了整整三天,連一毛錢都沒搶到過,公安人員調查發現,這就是一伙騙子,盒子里裝了兩個小電阻,其他什么都沒有,已經騙了好幾百個人。 看來這回是真的了,有正在用的,也有準備用的,那么它到底靠譜嗎,仔細查看,在頁面的下面,有權限詳情一欄,只要點擊安轉,軟件就會獲取部分權限,那么這些到底是什么權限,繼續點擊,上面顯示,獲取的權限包括,能夠確定手機位置,能夠檢索當前手機運行的程序,能夠確定手機號和序列號。專業人士介紹,對方獲取這些權限,已經存在一定的風險,而不法分子甚至會在軟件里植入木馬程序,一旦安裝,能夠盜取賬號泄露隱私信息。(映象網www.wbywanted.com)
10月9日晚上,渝北雙鳳派出所接到從廣東打來的報警電話,報警的是個姓王的重慶中年男子,他告訴民警,自己兒子在渝北雙鳳橋一小區的家里鬧著要跳樓,因為嫌iPhone4s搶紅包速度太慢,正逼著母親給買iPhone6s。
在搶得盆滿缽滿之后,不少“腦子活”的人已經開始琢磨如何打理自己辛辛苦苦“搶”來的紅包,以及忙碌一年得到的年終獎。那么,到底是選擇互聯網理財、傳統理財,還是干脆投身“股海”呢?
電子紅包的出現,無疑為春節增添了新的樂趣。一樂在于“搶”,如玩游戲一般,圖的是過癮,不在乎紅包大小,隨時隨地皆可為之;二樂在于“送”,可以任性地派紅包,無論天涯海角,無論新朋舊友,只需一移動終端即可隨意搶之;三樂在于“往來”,過年圖的是喜慶、圖的是歡聚、圖的是快樂,在“搶”與“送”之間,以“紅包”為媒,已然和親朋好友、同學家人甚至社會大眾一道同樂,得到的是“眾樂樂”。
手機搶紅包,開始紅火于2014年春節互聯網公司騰訊旗下微信推出的“新年紅包”應用,進入2015年,阿里、百度、騰訊等加入春節搶紅包大戰。” 搶了100多個紅包的小楊時不時向群里發個紅包,被很多群友大贊“土豪”,著實讓他體驗了一把“高帥富”的感覺。
春節過后,鄭州不少樓盤都推出了促銷優惠,請跟隨小編一起去搶特惠項目的“大紅包”吧!
正準備離開時,我突然想起這幾天用的備用手機速度很慢,就請小徐幫忙看一下。看著我一臉驚訝,他說:“iPhone6沒給你修好,這個手機又遇到問題,我實在太不好意思了,你放心,我一定把這個手機給你修好了,你先用我的手機。
正準備離開時,我突然想起這幾天用的備用手機速度很慢,就請小徐幫忙看一下。看著我一臉驚訝,他說:“iPhone6沒給你修好,這個手機又遇到問題,我實在太不好意思了,你放心,我一定把這個手機給你修好了,你先用我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