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報告建議:
從2018年開始延遲退休年齡
取消男女差別,2045年退休年齡同步達到65歲
中國社科院25日發布一份報告,提出了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方案和建議: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至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齡同步達到65歲。
退休年齡延遲是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必然趨勢。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截至2013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經超過15%,總數超過2億,65歲以上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10%。到2020年,60歲以上占總人口比例將近19%,65歲以上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近13%。
“德國俾斯麥時期在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時,德國人平均預期壽命大概不足40歲,而當時領取退休金的年齡是60歲,而現在高收入國家預期壽命已經達到將近80歲。”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介紹,中國的退休年齡規定從設立至今一直沒有變過,而養老保險制度設計也已不符合當前的具體情況。
此外,報告認為,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深刻變化也為延遲退休年齡創造了條件。2007年新增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由前一年的1491萬人,大幅下降到894萬人,并由此開始了較長時期的單向下降的趨勢。勞動力供給已經從無限供給過渡到有限供給的階段,在人口年齡結構一定的情況下,退休年齡是決定勞動力供給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角度考慮,延遲退休也有必要性。職工養老保險目前是3個在職人員養1個退休人員,到2030年這個比例將變為2:1,人口老齡化相對嚴重的上海等地區更甚,有專家預測2020年上海可能出現養老金缺口830億元,相當于財政收入的10%。
決策層透露的信息也顯示,延遲退休政策似乎已經進入了“預告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日前也表示,下一步將綜合考慮人力資源供需、教育水平、人均預期壽命、基金收支等因素,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改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撫養比。
“要維持退休制度的持續性,就得實施延遲退休年齡的措施,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張車偉介紹,報告中所設計的延遲退休年齡方案的特點主要有三點:一是并軌前行,二是漸進實施,三是彈性機制。
我國如從2018年開始實施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延遲退休年齡,第一步要取消工人和干部的區別,然后要逐步取消男女之間的差別。“我們認為女性的延遲退休應該每3年延遲一次,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一歲。到2045年,男女就同時達到了65歲。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男女都是60歲退休,可從2033年開始,也每3年延遲一歲,直到2045年完成和職工退休年齡一樣。”張車偉說,“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改革方案對個人、對勞動力市場和養老保險制度的沖擊非常有限,比較適合我國。”
同時,為了尊重人們對退休年齡的選擇權并減少改革的阻力,報告建議中國進行退休年齡改革后也引入彈性機制。以法定退休年齡為基準,規定人們可提前5年退休,也可以高于法定退休年齡退休,養老金標準可適當調整:參考其他國家的彈性年齡設計,可以規定每提前1年退休,基礎養老金標準相比正常退休下降1%,提前5年則下降5%;每推遲1年退休,養老金比正常標準上升0.8%,推遲5年則上升4%。同時,可以在退休年齡彈性空間設計上,適當向女性傾斜,即女性的提前退休年齡可以略微寬松。
按上述方案,延遲退休年齡將有效改善職工養老保險的資金平衡狀況,有助于減緩城鎮工作年齡人口比例下降的速度,增加勞動力供給,還可以增加制度參與者的退休期收入水平和終身收入。記者 李唐寧 方燁
近來,社會對延遲退休年齡議論頗多,擔心延遲退休政策極大地影響就業。從總量上看,即使延遲退休導致老年勞動力留在市場中,并不一定就會減少年輕人進入。我們也應該看到,延遲退休對大齡勞動者特別是技能單一的大齡女性勞動者就業,有一定影響。
專家建議:在一線工作的體力勞動的女職工,可以延遲到60 歲退休。胡仙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現有政策規定的女職工50歲退休是不合時宜的,當時出臺政策的背景是那個時候勞動力比較多,人均壽命短。
專家建議:在一線工作的體力勞動的女職工,可以延遲到60 歲退休。胡仙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現有政策規定的女職工50歲退休是不合時宜的,當時出臺政策的背景是那個時候勞動力比較多,人均壽命短。
政策出臺日益臨近,人社部為推進延遲退休鋪路。針對“區分對待,分步實施”,人社部解釋,不是對所有社會群體同時實行延遲退休,會選擇現在退休年齡相對偏低的群體開始逐步實施。
政策出臺日益臨近,人社部為推進延遲退休鋪路。
按照人社部的計劃,2017年將出臺延遲退休方案,而2022年將正式實施延遲退休。記者采訪全國總工會高層領導,就延遲退休一事,該人士表示,“全總目前還沒有就延遲退休一事進行過研討,但是,全總正在進行調研。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6年2月29日(星期一)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介紹就業和社會保障有關情況。大家對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非常關心,社會上對此也有很多的解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12日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中央已批準相關改革方案,規定院士統一70歲從工作單位退休。2013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關于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作了明確要求,但社會上分歧很大,認識并不統一。目前,我國老齡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市在延遲退休方面率先試點:從2010年10月1日開始,上海展開城鎮企業職工“柔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嘗試。
退休年齡延遲是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必然趨勢。我國如從2018年開始實施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延遲退休年齡,第一步要取消工人和干部的區別,然后要逐步取消男女之間的差別。
今年5月,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到2035年,澳民眾的退休年齡將從目前的65歲提高至70歲。柔性、漸進地延遲退休年齡,和生硬的“一刀切”政策相比,更能積極、穩健地釋放社會的人力資本潛力。
12月11日,關于“延遲退休”又有解釋傳來: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我國將采取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方式,以一年提高幾個月的“邁小步”方式進行。基于今天的改革情勢,延遲退休與打破雙軌制不得不同時推行,而養老金并軌則應是延遲退休改革的基本條件。
人們認為,養老金缺口完全可以通過精簡政府機構和人員、嚴格控制財政支出來解決,而政府官員率先延遲退休,看似帶頭,實則是戀權表現。對于那些長期從事高危、高污染行業、勞動強度大的人群,包括婦女從業者,可自愿按“法定最早退休年齡”退休。
人力社保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介紹說,漸進式延遲退休是指將來制定有關延遲退休的政策將采取小步慢走的方式,逐步緩慢地延長退休年齡。“斷崖”式的大幅度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必然使得600萬至700萬適齡就業人員面臨失業。
據人社部官網11月21日消息,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出席巴拿馬召開的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第32屆全球大會世界社會保障峰會時介紹中國的社保制度時再次明確提到,將適時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