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省老齡化的“危”與“機”
“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一首《時間都去哪了》,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靈,更引發了社會各界對老齡化問題的關注與思考。
河南現有60歲及以上老年人1300萬,占人口總數的13.8%。老齡化浪潮洶涌而來,給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銀發社會”中又蘊藏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10月22日,記者采訪省內專家學者,條分縷析其中的“危”與“機”。
叩問一:人口紅利還有嗎?
國際通行標準認為,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就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按照這一標準,我省早在1998年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整整早了兩年。
“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結構從底寬頂窄的‘金字塔’形,向著底部與頂部等寬的‘腰窄’形演化的過程,影響之一就是勞動力供給由原來的過剩逐漸向短缺轉變。”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谷建全說。
省統計局發布的《2013年河南人口發展報告》顯示,伴隨著老年人口比重的持續上升,河南勞動適齡人口的比重在2008年達到最高點72.3%之后逐年回落,近兩年維持在6600萬左右,并呈逐年減少態勢。
老年人口數量劇增還導致了社會負載率加重、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那么,河南的“人口紅利”還存在嗎?
谷建全認為,相對人口數量較少的省份而言,河南省還有一定的“人口紅利”,但就省內自身的發展來講,“人口紅利”正在迅速消失。
“人口紅利減弱帶來的不利影響值得警惕,但也不必過于驚慌。”谷建全提出,“傳統的人口紅利”逐步減弱,但同時也創造出“新的人口紅利”。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力資本替代勞動力數量成為可能。“我省從人力資源大省向人力資源強省跨越,數量型的‘人口紅利’逐漸被質量型的‘人力資本紅利’所替代,并將創造出新的發展動力。”
“人口紅利”的消失,還將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倒逼機制”。谷建全認為,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轉向發展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河南經濟產業結構將更加合理,總體競爭力也更高。
叩問二:養老困局怎么解?
進入老齡化社會,如何養老,成為擺在很多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經濟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而我省199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剛剛超過1000美元,屬于“未富先老”。另外,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將出現很多一對夫妻贍養4個老人甚至更多老人的情況。
近年來,我省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著力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省民政廳廳長馮昕表示,從2011年開始,我省已經連續4年按照10%的幅度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今年月人均已經提高到1950元。居民醫保財政補助由去年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40萬80歲以上老人享受到了高齡補貼。
同時,我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社會力量主體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截至2014年6月底,我省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4003個,養老床位34.9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26.84張;城市日間護理中心(托老站)1106個,農村幸福院(互助家庭)4597個,覆蓋率分別達到26%和9.8%。
盡管如此,我省養老服務設施仍與現實有很大缺口。很多地方仍存在著養老院“一床難求”的現象。
省政府出臺的《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省養老機構實現平均每千名老人不少于35張床位。
養老服務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公辦養老機構床位明顯不足,只有依靠加速發展民辦養老院來彌補。目前,我省已明確,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補助貼息等多種模式,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
叩問三:“銀發經濟”咋掘金?
因為擁有數以億計的消費群體,老年產品的市場潛力也被高度激發。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老年人的消費總額已經占到了GDP總量的8%。
然而現實是,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的老年產品市場遠遠不夠成熟。
記者在鄭州市區商場、超市發現,適合老年人的產品確實很少,主要是服裝、食品、保健品“老三樣”,沒有特色且缺乏創新。
其實,老年人需要的早已不僅是服裝、保健品、老花眼鏡等生活用品。房地產、醫療衛生、信息通信、金融保險、文化娛樂和教育等諸多產業都在老齡產業涵蓋之內。在今年的第四屆中國(鄭州)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上,技術含量較高的電動代步車、多功能護理床,能提供各種養老服務的老齡社區都受到了眾多老年人的熱捧。
谷建全認為,我省老齡產業發展滯后,與我省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意識落后、對外開放水平相對不高等因素息息相關。“政府要從投融資政策、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方面,對社會力量進入老齡產業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從而讓更加多樣的老年產品、優質的養老服務惠及更多老年人。”③11
□本報記者 馮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