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閆的三十萬里路
老閆的三十萬里路
老閆的三十萬里路
老閆的三十萬里路
映象網訊 盤山路走了一個多小時,指路的老鄉還讓向上走。終于,在山頂的轉角處,看到了藍衣黃帽、腰間掛著工具的閆磨生。我們剛跳下車,就被一雙厚實的大手緊緊握住,這位笑容樸實的54歲電工連聲說道:“歡迎你們來這兒,辛苦了啊!”
其實,這哪里算的上“辛苦”呢?
堅守,讓流汗成為習慣
柳樹嶺的線桿沿著山體整齊的排列著,組成波浪起伏的“光明之線”。閆磨生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檢查這些相距甚遠的電桿。每個月他都要沿著連綿的山脈走上兩到三次,一次就是幾十里路。4.29千米線路、65基桿塔、兩個配電臺區,如果送不上電,不管是在泥濘的深溝,還是危險的懸崖,他都要一一上桿檢查。
茂盛的山林對游客是風景,對閆磨生卻是障礙。只在最初的三五米路有石頭簡單鋪設的臺階,再遠就只有叢生的草木。“我們現在走的都是最好走的路。不陡,蛇還少。”腳下這條不足30厘米寬的泥路,就是閆磨生口中“最好走”的路。
雨后泥濘的土地、沒到頭頂的野草、濕熱的空氣,他就是這樣走過了30個酷暑,三十多萬里路。“一直都是這樣,沒什么辛苦,都習慣了。”他走在最前面,還不時回頭留意著其他人的情況。
到平地我們才發現,襪子上扎滿了刺蒺藜,未及摘掉它們,就聽閆磨生說:“這兒有點張角,需要登桿檢查下。”他穿上腳蹬,三兩下就爬到了桿頂。
路過的老鄉和他打招呼,像我們問“吃了沒”一樣自然的說:“又檢修啦?”他只在桿頂應了一聲,就又忙開了。
考慮到線桿老化可能引發山火,造成國家財產損失,閆磨生就提交了申請更換線桿。在去年冬天,這條線路完成改造,共計4.29千米。當時,由于無法使用吊車,每一根線桿都要他和同事們抬上一天。而峭壁上的線桿,更是他們“攆著頭皮”才立上的。“現在改造了,線路不從林子里走,可算是安全了!”換了新線桿,他也松了口氣。
熱心,百姓之事無小事
6個自然村,80多戶村民,星星點點地分布在山間。從1973年剛通電時一年用不了一度電,到現在家家戶戶都開始用上電器,閆磨生見證了這些年電網的發展。
“現在別說停一天,哪怕停一個小時電,電話就直接打到手機上了。咱干的是電工,不愿意聽老百姓說是咱把電弄沒了。”說到這些年的工作,他言語中帶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
閆磨生是“太行山的95598”,大家都知道他的手機號。有時為一顆壞燈泡、一個壞開關他就要跑山十幾里路。
他到山頂收電費,卻有住在半山的老人打電話說電視能用,燈泡不亮。他匆匆趕到山下檢查,發現是燈泡該換了。多走了十幾里路就換個燈泡,可若不去,閆磨生心里總是過意不去:“這些都是常有的事。可是因為能力和水平都有限,咱農電工只能老百姓做點小事。”
2012年大年三十下午, 80歲留守老人張雪榮家里突然斷電了,閆磨生接到電話二話沒說就上路了。到達張大娘家時已經是傍晚,閆磨生顧不得喝上一口水,立刻著手排查。40分鐘后張大娘家里的電燈重新亮起來了,燈光映著閆磨生那疲憊的笑臉,讓張大娘很是過意不去:“孩子,大年三十的,就為我們倆讓你跑這么遠。”他拍了拍黨徽說這是他該做的。
“現在的年輕人不愿在山里生活,條件不好,收入又不高,就陸續搬到了市里。有時上來收電費,家里就一個老人,兩個月用一度電。”說到收徒弟的事情,閆磨生的聲調變低了,不過又馬上帶著笑容抬起頭,“好好干,咱們農電工的待遇一定會提高,社會是在發展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