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攬儲壓力減輕 理財產品收益或進一步下滑
[摘要]銀行對資金的渴求度下降,導致資金價格趨于下行,具體到理財產品很可能表現為預期收益率的進一步下滑。
圖/東方IC
近期銀行市場上最受關注的事莫過于銀監會為商業銀行“松綁”貸存比了。雖然固有的75%的硬紅線沒有放松,但在計算公式分子分母上的“6扣2加”理論上有助于緩解銀行貸存比壓力,獲得更大信貸空間,市場測算最多可釋放8000億元流動性,加上央行此前兩度定向降準,已為市場補充了千億元量級的資金,銀行資金面有望得到較大改善。分析師預計,這給理財市場帶來的直接影響將是:銀行對資金的渴求度下降,導致資金價格趨于下行,具體到理財產品很可能表現為預期收益率的進一步下滑。
銀行攬儲壓力減輕 季末“沖時點”效應減弱
6月30日,銀監會宣布調整商業銀行貸存比計算口徑。自2014年7月1日起,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所對應的貸款和“三農”專項金融債所對應的涉農貸款等6項,將不計入貸存比(貸款)計算的分子,而銀行對企業或個人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CD)等兩項計入分母(存款)。
商業銀行貸存比是指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目前銀行貸款應遵守貸存比不超過75%的“紅線”要求,雖然此次75%沒有直接改動,但流動性的釋放將帶來實質性的降低,有研究機構預測可降低全行業貸存比1-2個百分點。
銀行理財師認為,貸存比的松綁,等于給銀行體系“放水”,資金面會更進一步寬松,而基于貸存比的月末、季末、年末考核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松綁”,不過真實的影響幾何還有待觀察。
“此次調整定向激勵作用更為明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銀行季末年末的攬儲壓力。但銀行75%的存貸比監管紅線并未取消,銀行依然存在時間節點的存貸款考核要求。”銀率網分析師殷燕敏認為,短期內銀行在季末、年末時間節點拉存款攬儲的現象不會完全消失,這也意味著現有的季末、年末時點慣用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攬儲手段難以完全消失。“不過鑒于此次調整,銀行的貸存比將出現集體下調,未來銀行攬儲也可以通過積極發行大額可轉讓存單等其他方式進行,因此銀行在時間節點上的資金需求壓力確實有所減小,‘季末效應’對理財產品的收益影響未來會有所減弱”。
普益財富研究員牟鑫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認為銀行在特定時間節點上對資金的需求將會減小,這將削弱“時點考核”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的影響。
總結:上述情景簡單描述就是,以往銀行平時大量放貸,不用特別去管貸存比,但到了季末、年末考核時點就必須達到75%的紅線要求,這就使得放貸過多瀕臨“撞線”的銀行急需大筆存款擴大“分母”以達標,用高收益理財產品來緊急吸納資金就成了一個有效手段。這也就是為何以往一到季末、年末甚至月末,理財產品收益率會飆升的主要原因。而現在銀監會給貸存比“松綁”,雖然75%沒變,但銀行可計入分母的項目多了,部分貸款又不用計入分子,實質上“變相”降低了貸存比,銀行考核壓力減輕,在考核時點上用“高收益”去攬儲的動力自然也會減弱。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半年會怎么表現?
既然時點考核壓力減輕,那么銀行用高收益理財產品“緊急”攬儲的意愿勢必會降低,日常隨著銀行資金面的全面寬松,理財產品收益率很可能難以達到像資金面緊張時的那種水平了。
“央行近期頻頻通過微刺激手段釋放資金,未來市場資金有望繼續保持相對寬松的狀態。銀行理財產品以及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收益都將繼續保持下行態勢。”殷燕敏分析預測道。牟鑫則認為,下半年的理財市場將趨于平穩,時點型理財產品將逐漸弱化,但同時創新型理財產品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比如票據、大額存單等。
實際上,據記者觀察,今年銀行貸款端無論在流程還是在結構上都較去年有所變化,存貸比的壓力本身已有所減輕。且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對銀行的信貸控制采取按月審批額度的方式,這使得銀行在時點性的貸款端壓力也已有所減輕。這些都導致“時點效應”已出現現實中的弱化。比如今年6月就沒有出現像去年6月時的資金極度緊張局面,相應的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也沒有爆發性的飆漲,而只是一個平穩上浮,非結構性產品中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6%的并不多見。
即使是預期收益率在5.5%-6%之間的產品,多數對于期限和購買金額也比5月底要求得更為嚴格,且多家銀行收益率較高的短期產品的到期日都跨越“十一長假”,這等于變相拉低了產品的實際年化收益率。
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6月份各商業銀行共發行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4476款,環比增加1.45%,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21%,較上月還微降0.01個百分點。進入7月初,高收益產品數量比6月末有很大萎縮,銀率網分析師認為,過去一周銀行理財產品的季末效應已經逐漸淡化,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已經開始向固有的下行趨勢回歸。(記者 劉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