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師:不同年齡階段投資理財側重點不盡相同
理財是一種貫穿一生的生活方式,但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理財的側重點不盡相同。比如,大多數人從20歲時開始掌握一部分資金,而良好的理財習慣也應從這時就建立起來。進入 30歲后,事業逐漸穩定,適宜開始考慮養老問題,給自己的退休生活一個保障。50歲后,家庭進入成熟期,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家庭資產配置。如果您現在還沒有針對性的理財計劃,那么,不妨來看看理財師的建議。
20歲:培養理財習慣
年輕的你是否為“月光”而煩惱呢?其實,問題不在于你收入的多寡,而在于使用金錢的方法。年輕人應當如何理財呢?理財的觀念是要從掌握資金開始就培養的,要想錢生錢,就必須具備良好的理財習慣。而良好的理財習慣,歸根到底就是“了解自己,規劃未來”,這是李海燕一直推行的“理財第一步”。
對于20歲左右的年輕人,首先要做的是充分“了解自己”。“對于不同的收入群體、不同的風險偏好,應該作出不同的理財計劃。舉例來說,收入相對較高,但依然”月光“的群體所要做的首要任務就是規劃自己的消費,管理好自己的信用卡。對這部分群體而言為自己每天的消費列一個明細單,每月審視一下自己都花了什么錢,是告別“月光”的第一步。假如收入相對不高,那么想告別“月光”還是擠出些資金用于提升自己吧。”
“通過上述方式,您肯定總能節省出一些閑置資金。現在需要考慮的就是"規劃未來",為您的閑置資金作一個完美的配置,確定理財實現的目標。首先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保留一定比例的流動資金作為應急準備金。然后將剩余的資金根據自己的抗風險能力進行投資。一般來講,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人,可以尋找一些高收益的投資項目,也可以嘗試一些貴金屬期貨、外匯期貨等高風險的投資 。”李海燕說,“對于年輕人來說,收益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30歲:為養老未雨綢繆
30歲就要考慮養老的事?沒錯!在如今這個老齡化社會 ,為養老未雨綢繆顯得尤為重要,而在眾多綢繆方法中,購買個人養老年金頗為可行和劃算。
歐陽皓說:“俗話說"開源節流",在有計劃的生活,做到消費有數的同時 ,我們必須設法"開源",為退休后能有相對寬裕的生活提前做好保障。購買年金保險中的個人養老保險便是很好的"開源"方法之一。”據介紹,這是一種個人年金保險產品,簡單來說,個人養老年金保險是為彌補基本養老保險金數額較少的一種補充,舉例來說,30歲的男性,每年交納1萬元保險金,交納20年,從60歲開始領取個人養老年金,那么,他每月可獲得1600元至2000元不等的養老金,至80歲時累計可以領取31萬余元至39萬余元不等的回饋,此外,在每個滿5年期間后,還會有一定增額。不難看出,個人養老年金每年收益大于當初投入 ,再加上基本養老金,每月的總養老金錢數相對可觀。
在購買保險領域,必須破除一個誤區,即購買保險或理財產品是保險公司和銀行用百姓的錢賺便宜。“實際上,這種觀念并不正確。保險或理財是一種雙贏的合作,雙方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并不存在單獨一方賺便宜的情況和可能。”
50歲:把資產保值放首位
50歲左右,事業和家庭都處在成熟期,華夏銀行青島城陽支行理財經理孫燕認為,在這個階段,資產保值是第一位的,在保值的基礎上再講求資產增值。她說:“成熟期家庭的主要特點就是收入達到巔峰,支出逐漸降低,保險需求降低,準備退休基金,控管投資風險。”
綜合家庭生命周期的流動性、收益性、獲利性考慮,孫燕建議,50歲左右的成熟投資者,不需要放置過多資產在活期銀行存款上。從家庭形成期至衰老期,隨著戶主年齡的增大,風險性資產的配置應逐漸降低。“在具體投資選擇上,她建議,在以少部分活期存款作為緊急備用金,應付日常開支的基礎上,部分采用傳統的定期存款方式,部分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琳瑯滿目,投資期限多樣,投資風險有高有低。投資者可選擇低風險的債券類理財產品。這類產品主要投資于高信用級別主體發行的票據、債券等。風險可控,收益性良好,可作為定期存款的補充。同時,如果投資者家庭有投資風險資產的經驗,有成熟的投資理念,具備良好的投資心態,對市場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可以拿出家庭資金的10%投資于股票與基金,再拿出10%投資黃金用于避險。
總之 ,這一時期家庭投資風險資產比例不應過高,也應根據投資者自身的投資經驗、投資心態、風險承受能力來合理構建投資組合。孫燕說:”對于這樣的家庭來說,目前的一大目標就是讓資產在保值的基礎上實現增值 ,積累退休基金。按照以上投資方式,實現多樣化資產配置,對比單一資產投資方式而言,會收到不錯的投資效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