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火拼潮降溫 專家建議追加固定收益類產品
春節假期一結束,銀行最新的理財產品并沒有保持節前的高收益,而是出現不少的下滑。各種互聯網理財產品曾一度“高燒不退”的收益也悄然下降。
按照往年經驗,理財產品在春節后都會有一定的下降趨勢,主要與銀行的年末考核時間點已過,攬儲壓力減緩有關。同時,年前備受追捧的各種互聯網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也下降,有些預期收益率曾一度達到8%以上的產品回落至6%。
“在今年,銀行頻頻出現7%-8%的較高年化收益率的可能性不大。”銀行人士表示,預計今年央行將采取適度偏緊的貨幣策略,因此,今年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比較均衡,將保持在4%-5%的浮動區間。
面對新產品此起彼伏卻又暗涌不斷的理財市場,宜信財富理財師何彬認為,2014年理財產品的收益應該會稍有提升。他分析,中國的政策將在逐步放開和監管趨嚴這兩方面同時進行調整,2014年將是理財產品競爭白熱化的一年。2014年流動性表現整體上較為寬裕,但流動性略有收緊,從外部環境來看,比方說美國,美國縮減量化寬松規模,這對國內銀行的資金緊張程度會有一定加劇。這兩個因素,致使資金在整合程度上會缺錢,促使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稍有提高。
2013年,財富機構宜信財富與《福布斯》中文版聯合發布的《2013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顯示,整體上來說中國大眾富裕階層偏好中低風險。例如,美國一個普通家庭的三種產品資產配置比例,包括銀行存款、股票以及債券。以這三種產品為例,西方正常家庭的比例是1:4:5,即如果有100萬元的話,10萬元放在銀行,40萬元在股票市場,另外50萬元就在債券市場。而中國家庭的平均比例是7:2:1。中國也有另外一個極端,比例為1:7:2,即債券占到10%,股票占到70%,銀行存款就20%,這是中國普遍存在的“兩頭大結構”的資產配置狀況。
“總體而言,中國家庭普遍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配置偏少。”目前,部分銀行理財產品、P2P類固定收益理財、信托類產品、有限合伙的私募類產品和部分互聯網產品,都是固定收益產品的主要形式。
何彬建議,在2014年,家庭應該稍微增加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配置,可以把10%-20%的資產放到這部分產品中,通過一定的組合,使得家庭能夠穩定地拿到8%-10%的回報。(孟凡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