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連發擔保跑路案涉資近10億 3000多人報案
導讀:如今,追債已成為不少洛陽投資者的主要生活。昔日恒生的辦公室,已成為投資者聚會的場所。讓投資者感到擔心的是,國擔已被定性為“非法集資案”,而8月26日《洛陽日報》在頭版刊出文章稱 “全國非法集資案件兌付比例一般在10%~30%,一旦參與了非法集資,個人和家庭財產將面臨巨大損失。”
曾經,洛陽市擔保行業高速發展,幾百家公司攻城掠池,洛陽人也陷入對高息理財的狂熱追逐中。但如今,連發的案件讓他們成了驚弓之鳥。
“今年5月以來發生的大華投資擔保公司(以下簡稱大華)和國擔投資公司(以下簡稱國擔)非法集資案件,涉案金額巨大、涉及人數眾多,已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和諧。”8月26日,河南當地的一則報道這樣寫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這兩起案件中,大華涉案金額達2億元,國擔達6.37億元。國擔案發的7月17日這一天,成了洛陽市幾千名集資者的噩夢。僅隔三天,洛陽市打擊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 (以下簡稱處非辦)貼出一份公告稱“恒生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生)法人代表劉某去向不明”。恒生案件涉及金額近1億元,三起擔保投資公司跑路案涉及金額將近10億元,而這三家擔保投資公司都是當地的明星企業。
洛陽擔保業怎么了?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洛陽,試圖從這里找到一些答案。
投資者理財夢變噩夢
76歲的老人李云映在今年3月3日向國擔打入了9萬元,這些錢由三個老人集資,國擔給他們的月息是1分7,這樣他們能夠每月獲得1500元的收益。
此后,三位老人又湊齊了3萬元,這樣,他們在國擔的投資金額達到12萬元,月息也增加到1分9。因為按國擔的法則,資金越多,月息越高。
68歲的老人李敏家住洛陽澗西區,“平時舍不得買菜,晚上到菜市場撿菜葉”的她在今年5月做出了一個驚人舉動:她與另外兩位親戚湊了11萬元,同樣將這筆資金打入了國擔指定賬戶,以獲取每月1分8的利息。
李敏希望能用這些收益來改善一點生活,她的退休金只有一千多元,而她的孩子多年下崗,這次用作投資的3萬塊錢是她多年攢下來的退休金。
促使她作出這個重要決定的是國擔的業務員。今年初,她所住的澗西區,經常見到國擔的業務員走街串巷,宣傳“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讓老人吃下定心丸拿出養老錢的還是國擔的聲望,“政府批準、營業執照齊全,還擁有最具投資價值等稱號。”
但是,7月17日這天,一切似乎都成了噩夢。
“國擔出事了!”這條消息首先在街坊鄰居間傳開,消息同時在洛陽本地論壇不脛而走。按照多位投資者的說法,平時與他們聯系緊密的業務員手機突然無法接通。處非辦的說法是,有國擔公司職員聯系不到老板,于是向公安舉報了。
國擔案發似乎沒有任何征兆,在前一天,公司業務也很正常,一名肖姓投資人還在這一天簽了73萬元的大單,“沒有什么異常。”
頂著光環的擔保公司
距離國擔出事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但投資者心理的陰影依然難以消失。
按照處非辦的說法,國擔在洛陽的融資規模達6.37億元,共有3000多人報案。不過,報案人員涉及到多少家庭則無法統計。記者了解到,有大半投資者的資金都來自幾個家庭,保守估計,國擔事件涉及的家庭數量超過了報案人員的數量。
為何投資者是幾個家庭或者幾個人一起集資?原來,國擔對于不同的投資額度有不同的利息,如果是10萬元的本金,那么簽一份合同的話利息只有1分5,如果是30萬元,那么利息就有2分。
而不少投資者為了追求更高的回報,鼓動自己的親戚朋友以個人的名義加入這場理財熱潮中,甚至還有不少人是瞞著家人進行投資。
洛陽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并專門成立了50余人的國擔專案領導小組。這起案件被專案組定性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通報文件也將投資者稱為“集資群眾”。當地官方媒體稱是“國擔非法集資案件”。
但這個定性讓不少投資者感到不解,“如果是非法的公司,我們絕對不會投。”“如果政府不頒發營業執照、不出具納稅證明,老百姓也不會相信”。
處非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稱,非法集資的認定是根據最高法的解釋,首先國擔是投資公司,其經營范圍里沒有接收社會存款,而非法集資的特點“公開宣傳、承諾報酬、不固定人群”等,國擔案件基本都具備。
但令投資者難以釋懷的是國擔的身份,“政府批準的合法公司”,合同及網站上都宣傳:國擔獲河南省法人代表權益保護中心授予的“守法誠信共建單位”,以及最具價值投資擔保機構、最具社會責任感擔保機構。
國擔和擔保方是一家人
記者從河南省工商局查詢了解到,國擔注冊資金為1億元,注冊時間為2011年7月13日,法人代表為郭國旗,經營地址在洛陽西工區,經營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對工業、農業、建設項目的投資,投資管理咨詢”。
洛陽市工商局工作人員解釋說,國擔的投資規模較大,所以直接在省廳注冊,它不僅可以在洛陽經營,還可以在全國經營。不過,這次6億多元的融資均來自洛陽地區。
而投資者除了與國擔簽署的合同外,還有一份重要的“擔保函”,由河南予瑞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予瑞公司)簽署。“我公司已參加河南國擔的資金管理業務”,這份擔保函同時寫明了托管的金額及時間,并強調:“資金托管期限到期后,若資金管理方不能按期足額返還所托資金,我公司鄭重承諾,三日之內無條件代償不足部分。”
不過,國擔跑路后,予瑞公司也未如承諾所說的 “兌付投資者的資金”。河南工商局登記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時間為2010年1月7日,注冊資金3100萬元,法人代表郭國旗。也就是說,郭國旗成立了擔保公司為自己的投資公司國擔作擔保,就像左手保右手,出了事,兩只手連同整個人都跑了。
專案組7月26日通報稱,郭名下公司有4家、放款企業8家,放款金額約4億元,投資入股企業2家,投資金額約1億元,個人名下房產一套,車輛9輛、銀行賬戶兩個。8月15日的通報文件則稱,已全部摸清了國擔公司的資金流向,并已全部凍結、查封、查扣國擔公司和郭國旗本人投資入股、放貸公司的賬戶、股權(礦權)、土地、林產、房產等。
事實上,記者在投資者的合同上看到,每份合同都有明確的資金流向。合同書寫明:甲方(投資者)以自有資金委托乙方(國擔)進行投資,委托資金用于項目投資。
處非辦人士說,非法集資比較隱蔽,他們沒有設立對公賬戶,群眾的錢往往是直接打入到個人或員工的賬戶。“我們采取了大量措施,比如年年審計、約談法人代表等,但依靠現有的執法部門還是很難發現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