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用意何在 媒體質疑養老金支付出現問題
導讀:“就業形勢這么嚴峻,大學生找份工作這么難,再延退,還讓不讓人活了?”“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基本上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老人不退,年輕人徹底找不到好工作了。”網絡上、現實中,都有不少類似反對聲。
延遲退休是為了彌補養老金不足嗎?
——養老金當期發放沒問題,養老金收支狀況不是延遲退休的先決條件。
為什么要延遲退休?
“專家講了嘛,再不推遲退休年齡,養老金無法實現收支平衡。”在北京一家出版機構任職的王敏,最近對清華大學發布的養老改革方案格外關注。
“14個省份的養老金入不敷出,這情況太嚴重了,看來不想延退也不行了。”福建泉州已經退休的陳大爺從報紙上看到中國社科院的研究成果,專門打來電話。
養老金是不是馬上發不出來了?延遲退休是為了緩解養老金的支付壓力嗎?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負責人多次表態,養老金支付沒問題,不僅沒缺口,到2012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累計結余達2.3萬億元。2013年上半年,養老金收大于支,預計下半年延續此走勢,結余將繼續增加。
不過,對于官方回應,一些人并不相信,甚至認為是“粉飾太平”。而另一組數據影響力似乎更大,即中國社科院去年發布的“2011年14個省份養老金收不抵支,如果沒有財政補貼,會影響養老金發放”。
究竟信哪個?對此,人社部的負責人曾解釋,事情并不復雜。目前養老保險沒有全國統籌,13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缺口不假,但還有18個省份有盈余。前者缺口達700多億元,乍看驚人,但盈余省份中,廣東一省累計結余就超過3000億元。從全國看,養老金結余穩步增加是客觀事實,經過了嚴格的審計。
“對‘缺口’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研究成果中是不同的。是指當期缺口還是長遠缺口?顯性缺口還是隱性缺口?全國缺口還是局部缺口?采用不同的口徑,算出來的結果天差地別。養老保險的確要未雨綢繆,但也不必把老百姓嚇住。”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系主任褚福靈說。
隨著老齡化進程,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過些年養老金收不抵支了怎么辦?人社部負責人表示,商業保險出現“收不抵支”就很難運行下去,社會保險則不同,不是以收定支,而是和一個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財政狀況、國有資產緊密相聯。2011年實施的《社會保險法》第六十五條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社會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給予補貼。人社部對此條法律解讀為:社會保險制度是國家建立并強制繳費的制度,應當由國家信用來擔保社會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行,社會保險基金一旦發生支付不足,出現支付缺口時,政府應當予以財政補貼,承擔兜底責任。在延遲退休問題上,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多次表示“正在研究”,但未把這項研究與養老金收支平衡直接掛鉤。
“想通過延遲退休來解決養老金支付難題,這樣的看法是本末倒置。”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延遲退休的必然性應當是基于人均預期壽命持續延長、受教育年限增長和老年負擔代際公平的需要,而不是養老金有支付壓力。“如果人均預期壽命與受教育年限不延長,勞動力持續供大于求,即使養老金入不敷出,也不應延遲退休年齡;反之,即使是養老金有結余也應當延遲退休年齡。”
延遲退休會不會影響就業?
——延遲退休會對就業產生一定擠出效應,對低收入者、大齡勞動者的沖擊更大。
延遲退休年齡,另一個熱門理由是,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減少,到了調整退休年齡、增加工作年限的時候。
但反對延遲退休年齡的理由也集中在此領域。“就業形勢這么嚴峻,大學生找份工作這么難,再延退,還讓不讓人活了?”“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基本上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老人不退,年輕人徹底找不到好工作了。”網絡上、現實中,都有不少類似反對聲。
調整退休年齡和就業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據介紹,勞動力相對不足是許多國家調整退休年齡的主要原因。中國是否也到了這個階段?
2011年,我國出現勞動年齡人口的首次下降。不過,單獨年份的微小下降未必改變一段時期的勞動力總量高位。人社部2012年的一份報告認為,在2035年前,我國會一直處于勞動力豐富、撫養負擔低、儲蓄率高的人口紅利期。“十二五”期間,我國勞動力供給將達到峰值,超過9億人,并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這一高位。我國仍是全球第一勞動力大國,也處于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時期。這將給就業帶來長期壓力。
“十二五”時期,我國每年新增需就業的城鎮勞動力在2500萬人左右,在宏觀經濟保持預期增長速度的前提下,城鎮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在1200萬個左右,崗位缺口每年預計都超過1000萬個,不存在“勞動力不夠用”的問題。
現實中,提前退休普遍存在。2009年,人社部公布的實際退休年齡是53歲左右。有專家指出,在實際退休年齡不足55歲的情況下,尚且存在勞動力過剩,更沒必要把法定退休年齡再向后調整。
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出現持續的“招工難”,這也是贊成延遲退休者常常提到的理由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唐鈞分析,現在所說的招工難是結構性缺工,有人沒活兒干,有活兒沒人干。許多喊招工難的企業及其所在地區,設置了不合理甚至是歧視性的障礙,比如工資壓得過低、工作時間過長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