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銀行難以破繭 溫州企業抱怨金改無破冰之舉
導讀:民營銀行的申報,首先應該得到當地銀監部門審批通過,再層層遞交到國家銀監會。本地的金融辦只是起到把關人的作用,最終牌照還是由銀監會頒發。
“溫州有8000億到1萬億的流動資本,而民營的中小企業卻得不到融資服務。溫州人在全國各地都有商會,成立一家總部設在溫州的民資性質的溫商銀行,可以逐步在全國各地有
溫商的地方設立分支機構、分行,通過這個金融平臺,可以將溫商的資金都盤活了。”
銀監會拋出的繡球,將會砸中誰?
8月9日,銀監會發布《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2013年版征求意見稿),與擬修訂2006年版中的中資銀行設立辦法相比,對發起人的約束和要求有所降低。
8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打通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通道”、“推動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
管理層連續釋放的政策信號,讓民營資本進軍銀行業的夢想不再遙不可及,更堅定了溫州商人創辦銀行的決心。
要辦服務溫商的銀行
“我們就是想辦一個銀行,無論在哪里,只要是溫商自己的企業需要,如果項目被認可,就可融資給他。”石家莊溫州商會名譽會長呂衛國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早年做機械起家的溫州商人呂衛國,現主要在石家莊經營自己的燈具生意。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溫商聯合投資中心總經理。這家成立于2012年初的機構,由石家莊、北京、沈陽、廣州、南京、廈門、深圳、義烏,以及迪拜、日本、德國、希臘等12家在外溫州商會抱團組建。
溫商聯合投資中心一直致力于幫助溫商企業融資。2011年9月,溫州最大眼鏡企業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因巨額債務無法償付而出走國外。這起老板“跑路風波”,將溫州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民間借貸危機推入了輿論漩渦。
去年6月,信泰集團擬對部分不良資產進行剝離。被剝離的皮革鞋料市場就獲得了溫商聯合投資中心5億元的注資,后者借此獲得該市場51%的股份。溫商聯合投資中心也成功地拿下了投資故土市場的第一單。
溫商聯合投資中心更想成立一家服務溫商的銀行。早在去年3月28日,在溫州被選擇作為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后,溫商聯合投資中心便宣布抱團融資,籌建溫州現代商業控股銀行(下稱“溫商銀行”)。呂衛國等擬投資50億元,在溫州成立一家大型民資銀行,通過200多家在外溫州商會輻射到全國。
“在溫州發生金融風波后,我們就想把溫商資本有效整合。我們想得比較實際,不想搞得怎么大,就是能夠幫助家鄉這些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呂衛國說。
但他隨即發現:“設想很容易,操作起來還是很困難。”在他們向監管層遞交申請材料后,并沒有得到回應。
“溫州有8000億到1萬億的流動資本,而民營的中小企業卻得不到融資服務。溫州人在全國各地都有商會,成立一家總部設在溫州的民資性質的溫商銀行,可以逐步在全國各地有溫商的地方設立分支機構、分行,通過這個金融平臺,可以將溫商的資金都盤活了。”溫州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對此評價說。
今年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又稱“金融國十條”)。其中第九條意見指出,將“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這讓呂衛國再次看到了希望,他向溫州市金融辦提交了一份《關于設立溫州現代商業控股銀行的跟蹤報告》,并頻繁出差北京,希望能夠獲得更多支持。
花落誰家?
有消息稱,由銀監會牽頭,協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工商總局、國務院法制辦制定的民營銀行相關申報細則草案已經形成,已經進入討論階段。最終可能會在國務院批準的金改試驗區內先試點,然后再推向全國。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民營銀行的申報,首先應該得到當地銀監部門審批通過,再層層遞交到國家銀監會。本地的金融辦只是起到把關人的作用,最終牌照還是由銀監會頒發。
溫州市金融辦對記者透露,溫州市金融辦正在積極爭取民營銀行的試點,也一直在和當地銀監局溝通。
溫州金融辦綜合處副處長劉逍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溫州市金融辦為這些申報的企業建立了一個資料庫,首要工作就是篩選。我們不可能等到政策下來之后再準備,只要上級單位有了明確的指示,就會立刻開始實施。”
想辦銀行的溫州商人遠不止呂衛國們。早在2001年,溫州神力集團、奧康集團、法派集團等9家企業組成的中瑞財團就曾向浙江省銀監局上報申請成立民營建華銀行;2006年和2010年,溫州籍的華僑企業家們曾兩次提出建立“華僑銀行”,結果都石沉大海。
據周德文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目前“華峰銀行”由包括華峰集團在內的本地企業共同發起,其本身已經涉足小貸公司,希望以小貸公司為基礎籌建民營銀行。
而由海外的溫州華僑籌建的“華僑銀行”,雖然此前數次申報無果,“但因為基礎都還在,這次看到希望來了,也在積極籌備。”周德文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
值得一提的是68歲的溫州老人楊嘉興,早在1986年,他與人集資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溫州鹿城城市信用社,但這家股份合作制的“民間銀行”卻在1995年被“收編”為溫州城市商業銀行,結束了“民間”身份,楊嘉興也全身而退。
去年秋天,在多次遞交申辦民營銀行材料未獲批準后,楊嘉興因失望而撕毀了申辦材料。但在“金融國十條”公布之后,楊嘉興又看到了希望,開始重新組織材料,并隨時準備組建團隊。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首批民營銀行或鎖定在兩家左右,一家可能在北京,另一家可能會在民營經濟十分發達的溫州地區。”
“目前溫州申報的幾家中,銀監局只會選一家,至于什么標準我們也不清楚了。”呂衛國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