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指數站穩枯榮線 經濟向好趨勢顯現
導讀:PMI大幅回升得益于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從國內看,近期,隨著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宏觀政策和綜合舉措,市場信心得到有力提振,需求端的回暖也帶來了一定的企業訂單增長,生產動力有所增強。另外,我國促進貿易便利化、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等措施的出臺,使外貿企業進出口形勢有所好轉。
反映宏觀經濟走勢的先行指數之一——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最近創出年內新高。9月1日,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數據,8月份PMI為51.0%,環比上漲0.7%。專家表示,PMI指數的明顯回升表明我國經濟整體向好的格局進一步鞏固,數據反映的需求端回升將有力促進下半年經濟良好發展。
供需端矛盾有所緩解
8月份PMI總指標和分指標都在上升。總指標為51.0%,已連續11個月超過50%榮枯線,此次回升幅度明顯擴大,達到年內最高值;各分項指標也全部上升,其中反映制造業外貿情況的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0.2%,環比上升1.2個百分點,重返榮枯線以上。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認為,8月PMI回升數據中,反映出供需端矛盾已經有所緩解。新訂單指數由7月的50.6%上升至8月的52.0%,達到16個月以來最高點,是PMI數據回升的有力支撐。而在需求回暖的帶動下,原材料購價指數則快速升至53.2%,進一步釋放市場向好的信號。
數據表明,大型企業穩定經濟的作用仍然突出,而小微企業的發展仍需加大助推力,需要得到政策的進一步扶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認為,8月份PMI指數中的訂單、生產、購進價格、采購量、庫存、就業等指標均有不同程度回升,是今年以來首次出現,經濟未來回升走穩的態勢得到進一步明確,同時表明市場預期好轉,企業對發展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有所增強。在連續的“穩增長”政策之后,部分經濟增長指標開始令市場逐漸樂觀起來。
穩增長促外部需求回升
PMI大幅回升得益于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從國內看,近期,隨著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宏觀政策和綜合舉措,市場信心得到有力提振,需求端的回暖也帶來了一定的企業訂單增長,生產動力有所增強。另外,我國促進貿易便利化、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等措施的出臺,使外貿企業進出口形勢有所好轉。
從國際看,一方面,穩增長政策的出臺也有力地穩定了外界經濟主體此前對中國經濟較為悲觀的預期。另一方面,由于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經濟的改善,外部需求有所增加。
無獨有偶,8月匯豐PMI初值也出現大幅反彈,創4個月新高,重返枯榮線上。兩個PMI互相印證,不少市場人士紛紛表示,這顯示出中國政府近期托底政策逐漸起效。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本次PMI升幅超預期,主要是穩增長政策中投資的拉動造成的。這與分規模看只有大企業指數好轉一致。新訂單的回升是最主要推動因素。內需仍是主要動力。”
調結構成為走穩動力
令人振奮的PMI最新指標預示著未來經濟有可能向更好方向發展。專家指出,PMI是一項先行指標,其指數與GDP具有高度相關性,且其轉折點往往領先于GDP幾個月。結合此前公布的一系列中國經濟數據,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得到一定的緩解。
“下半年經濟回升是具有持續性的”,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稱,這是由于,第一,發達經濟體經濟有望持續復蘇,因此我國的出口有望保持平穩增長;第二,國內穩增長的政策累積效果將會進一步顯現;第三,隨著需求好轉,消化庫存后會進一步傳導到生產和銷售,補庫存可提振工業增速;第四,需要通過加大穩增長的力度保證全年中央財政收入的完成;第五,以“營改增”和下放行政審批為主要內容的供給管理將進一步激發經濟主體活力。
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濟長期發展仍有其內在規律,只要需求仍然保持旺盛,經濟走穩回升是可以預期的,但要保持長期的增長動力,仍然需要有力合理地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過,在看到未來利好預期的同時,也必須保持對經濟政策的合理調控區間。左曉蕾指出,經濟運行仍然需要以保證長期平穩性為主,盡量避免過多刺激,要保證宏觀經濟長期企穩,還是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中西部基礎設施投入、對過剩產能行業的結構調整等。進一步推進轉型升級,以鞏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
(宦 佳 羅 蘭)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