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扶持養老產業發展 土地等三方面支持力度大
導讀:人才緊缺、報酬偏低的問題,被許多實務界人士認為是最難跨越的瓶頸。上海銀康老年公寓公共關系和銷售總監張建華對本報表示,照護專業人才極為緊缺,“高校畢業的學生,出來都想做管理,不愿意到第一線從事護理服務。”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閻青春日前在2013國際養老產業(上海)峰會(Care Show China)上透露,國務院《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稱“《意見》”)初稿正在征求意見中。
繼2012年修訂通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之后,即將出臺的《意見》在養老機構的營業稅、土地取得等政策方面,會有進一步的突破。
閻青春同時指出,養老服務業發展所面臨的土地、融資、隊伍建設三大瓶頸依然存在。多位業界人士也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他們認為,社會資本先從中高檔服務介入,比較容易獲得穩定的盈利模式。
政策利好頻傳
在中國邁向老齡化社會的過程中,高齡化趨勢凸顯,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數達到2200萬, 占老年人總數的11.34%;此外,失能和空巢老人的比例都在上升——全國空巢老人已近1億,完全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總數約3750萬人。
而另一方面,養老服務的形勢格外嚴峻——在全國8.9萬個城鎮社區,有老年設施和老年活動場所的僅過半數。很多機構打著養老旗號,其實只是在發展養老地產。廣東省佛山市一家衛浴企業的人士介紹,他們專門研發的適老化衛浴產品在今年年初投放市場后,前來訂購的客戶大部分為房地產商,養老機構和居家客戶都很少。
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主任馮曉麗表示,新一屆政府對養老服務非常重視,養老產業面臨空前的發展機遇。今年7月1日,修訂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8月中旬,國務院常務會議還專門討論了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會議提出了五點要求,包括加強能力建設,分層分類發展,創新發展模式(以居家養老為主),重視農村養老,以及促進醫養融合等。
記者獲悉,在此次國務院會議召開之前,九三學社和國務院辦公室的有關調研都獲得了國家高層領導人的批示,即將出臺的《意見》明確提出,未來養老產業的目標規模是每年提供800萬-1000萬個就業崗位。
閻青春對本報表示,為了扶持養老產業發展,上述《意見》將在稅收、土地和金融方面有較大力度的政策突破。
《意見》提出對所有的養老機構免除營業稅。所得稅部分,非營利機構全部免除,營利性機構予以減半。
在土地使用上,《意見》提出試行非營利性養老機構使用劃撥土地和集體流轉土地;營利性機構使用的土地也必須優先保障。此外,養老用地必須納入各級政府土地使用規劃和年度使用計劃。
這方面北京市已經先行一步,其土地利用規劃中,養老用地約占10%-15%。“十二五”期間,北京還預留了3.28平方公里養老用地。
在養老產業投融資方面,《意見》提出將加大金融機構對養老服務業信貸的支持力度并放寬抵押限制。閻青春透露,下一步將出臺政府貼息扶持養老機構的辦法。
目前已有多個地方提出,未來養老的解決方案是9073/9064,也就是說機構養老并非主流方式,90%的老年人仍將選擇居家養老。但是相應的專業化養老服務需求卻明顯不足。
閻青春表示,政府將通過提供補貼、人員培訓、增設公益性崗位等方式扶持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并將探索公建民營、公辦民營、民辦公助、購買服務等方式完善服務體系。
發展尚待時日
對于投身養老服務產業的實務界人士來說,三大瓶頸問題仍然是發展中面臨的困擾。
養老照護和普通醫療護理不完全相同,需要專門培訓,這一塊在國內比較滯后。英國未來健康集團創始人柯安途介紹,以照料癡呆癥老人為例,合格的護工需要系統地掌握癡呆癥的類型、癥狀,在實際照料中,還需要利用剪輯本來提高與老人的溝通效率。
人才緊缺、報酬偏低的問題,被許多實務界人士認為是最難跨越的瓶頸。上海銀康老年公寓公共關系和銷售總監張建華對本報表示,照護專業人才極為緊缺,“高校畢業的學生,出來都想做管理,不愿意到第一線從事護理服務。”
湖南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院長黃巖松透露,該校畢業生進入上海養老機構工作,起薪為2500元左右。以這樣的收入水平在上海生活工作,壓力確實較大。
一位長期從事護理教學的高校教師表示,“學習護理專業的學生,能拿到職業護士資格證,本該做護士的人到養老機構里做起了護工,學生心里也很難接受。”
面對嚴峻的人才問題,一些養老機構嘗試創新性的解決方案。據了解,上海銀康老年公寓已和湖南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簽約,定向培養人才;公司還通過機構服務為居家服務培訓人才,將機構作為人才培訓和實習的基地。
寧波市江東嘉和頤養院院長董雅琴告訴記者,他們采取了自己編寫教材培養人才的辦法,定期與護理學院聯動培訓。
由于上述困難的存在,雖然最近一年來政策暖風頻吹,多位業內人士還是認為,投資養老產業需要謹慎,從中端市場介入是個現實的選擇。
上海祺帆樂養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潔帆表示,4000-6000元/月的養老服務,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盈利。
夕悅長者俱樂部創始人楊云峰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今后市場真正的主體是中端市場,具有養老觀念和支付能力的50后消費群體將成為養老服務的主體對象。
胡潔帆同時表示,希望政府進一步從稅收、土地等方面,加大對養老產業的扶持力度,低端服務的價格也需要提高。(巢恬逸 李 芃 本報記者姚建莉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