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國有資產 更要防范風險
導讀:業內人士表示,當前資產證券化被廣泛應用于處理國企不良資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認為,作為金融工具,資產證券化在各個方面都適用,但主要用于處置不良資產的現狀使得用于資產證券化的國企資產先天不足,不能充分發揮這一金融工具的優勢作用。
財政部近日公布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1-7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30萬億元,同比增加7.6%。這一增速遠低于2011年和2010年的同期增速,尤其是地方國企利潤仍未扭轉持續下滑的態勢。業內人士表示,提高企業的資產證券化水平是國企必須邁出的步伐,只有提高證券化水平,其融資渠道才會更寬,經營才會更規范。同時,不應鼓勵國企對不良資產證券化或借資產證券化之機擴張過剩產能。
盤活存量國有資產
目前提及的資產證券化多為金融機構的資產證券化,但廣義的資產證券化還包括實體資產證券化等。例如,國有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私募股權融資以及收益權信托、收益權債券等創新形式實現存量資產證券化。
“國有資產證券化的好處是很明顯的,提高資產的流動性、透明性,從而使資產易變現、易交易、易監管、易考核。”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戴照明說。
利用資產證券化的融資工具,國企能將流動性低的資產轉變為流動性高的現金,將未來的資產收益轉變成當前的現金收入,在下半年流動性略趨緊的情況下盤活資產,提高資產周轉率,改善資產負債結構。國企通過資產證券化還能將無效資產、非主業資產、具有社會職能的資產剝離,輕裝上陣。
國企資產證券化有助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功能的發揮。上海天強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杜波善表示,過去幾年,各地國資委做了不少努力,經濟上的數字也很光鮮,國企在追求GDP增長的大背景下,規模上去了,但管理、效率等方面距離真正的市場化還有很大差距。國企如果繼續按目前的態勢發展,可能擠壓民營經濟的生存空間。國企資產證券化對企業的內在管理、運作均有嚴格要求,長遠看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
時機選擇十分重要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資產證券化被廣泛應用于處理國企不良資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認為,作為金融工具,資產證券化在各個方面都適用,但主要用于處置不良資產的現狀使得用于資產證券化的國企資產先天不足,不能充分發揮這一金融工具的優勢作用。
杜波善對比中外資產證券化的實踐后發現,境外市場上市公司科技含量較高,盈利模式先進,而我國許多大型國企的產業結構層次不盡合理,落后產能過剩。在這種情況下,非優質的國企資產證券化可能給資本市場帶來風險。
華爾街有句名言:“如果你有一個穩定的現金流,就將它證券化。”上海和哲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合伙人毋正平表示,要防止這句話演變成“如果你有一大筆不良資產或債務,就將它證券化”。應有序推進大型央企、國企資產證券化,不宜鼓勵不良資產證券化,要讓資產證券化這種創新性金融產品健康發展,發揮資本紐帶和杠桿作用。
更重要的是,經營狀況不好的國企資產價值已大打折扣,證券化時不能獲得理想定價。戴照明表示,國企的資產證券化應結合企業自身發展需要,綜合考慮產業周期、價格走勢、證券市場窗口等諸多因素,擇機進行。“如果不具備條件,提前證券化有時可能造成巨額損失。時機選擇十分重要,出售公司或部分股份應當在公司盈利狀況最佳或接近最佳時出手。除產業周期影響外,資源型公司的估值受大宗商品價格起伏的影響較大,尤其要把握時機。”
胡遲建議,將資產證券化應用于更廣泛的領域和更優質的資產。資源等基礎產業十分適合資產證券化,因為其回報穩定,市場比較看好,剛性需求較多。
同時,要嚴防國企借資產證券化之名行盲目擴張之實。杜波善說:“國企要做到有進有退,資產要進到先進產能和高附加值產業里,退出落后產能的領域。”
有助提高國資監管水平
市場人士表示,國企資產證券化后可以優化治理結構,監管將從原來單一的國資委行政監管變成監管機構、交易所、行業協會、保薦機構、會計師、律師“六位一體”的市場化監管。這樣一來,資產證券化程度提高后,國有資產的市場化監管水平也將提高。
為了解決出資人和監管者角色重疊的問題,業內人士建議,國資委可以成為管理若干個國資經營公司的監管部門。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曾撰文提出,國資委牢牢把握規劃、預算、人事和監管四大職責即可,讓國資委下屬的若干個“淡馬錫”(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履行出資人的職責。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是國資委和企業之間的屏障,既能成為“保護傘”,也是儲存國有企業上繳紅利的“蓄水池”。
各地國資委正在積極調整策略定位。上海國資委表示,“十二五”時期將更加注重依托法人治理結構優化國資監管,使上海國資成為證券化程度高、盈利能力強的優質資產,使上海國資監管形成透明化程度高、監管能力強的出資人體制。
(毛萬熙 王穎春)
相關新聞
更多>>